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介绍 七夕是什么意思( 三 )


妇女乞巧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介绍 七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乞巧
汉代时,七夕被赋予了妇女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的人文内涵,形成了七夕乞巧习俗,故亦称为“乞巧” 。如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
民间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织女牛郎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 。女孩们在这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 。
生殖崇拜
”七七"是生命周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它说男子以8岁一个周期,女子以7岁一个周期 。女子7岁肾气盛,换牙齿头发变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 。天癸是肾精,任督二脉,以中医说法,"为一身阴阳之海,五气贞元",也就是说,二七就来月经,可以生子 。三七肾气平均,最后的牙齿长齐,发育完全成熟 。四七筋骨坚,头发长极,身体盛壮,到了顶点 。五七阳明脉衰,面容开始焦黄,头发开始掉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是一个生命周期结束 。
"七"这个数字又指西方,所以七七相遇,应该是结束中的诞生 。《周易·复卦》:"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 。""来复"是去而复来,也就是重生,轮回循环,所以七七四十九天魂魄散尽,又七七四十九天魂魄丰满 。
节日别称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介绍 七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牛郎织女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牛郎织女作为一对“鹊桥相会”的恋人,千百年来,在他们身上演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一代代人们的心灵;因此,七夕节也是千千万万女儿、姑娘寄托爱情梦想、渴望与情人相聚的节日,因此,也叫“女儿节”、“姑娘节” 。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
牛公牛婆日:在越南,七夕的庆祝主体是华人,七夕有个别称叫做“牛公牛婆日” 。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
道德腊:道教《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七月七日,名道德腊,此日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 。
民间习俗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
?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现存文献记述中最早出现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介绍 七夕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穿针乞巧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土民之家皆效之 。”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