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可支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区别

啥叫“可支配收入”,难道不是税后收入吗?这是大多数打工人搞不清楚的一个概念,比如北京的平均收入都十几万了,怎么可支配收入才几万块钱 。
其实不少人有个错误的认识误区,就是把可支配收入当成了税后收入,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用最简单的语言,把企业的用工支出、税前收入、税后收入、可支配收入这4个概念给解释清楚,这样大家以后找工作就知道怎么要价了,企业挖的坑在哪里,你也就知道了!
先来看税前和税后收入,这两个最简单 。如果小王去应聘,要求对方公司给的税前收入是10000元,那么税后工资就很好算了,税后工资=税前工资-五险一金个人部分-个人所得税 。这样10000的工资,扣掉个人养老保险8%,医疗保险个人2%,失业保险个人0.5%,工伤和生育保险个人不扣费,这样五险一共要扣掉10.5%,也就是1050元 。那么公积金呢,按12%来计算,扣掉1200元 。这样五险一金就扣掉了2250元,剩余10000-2250=7750元,然后再扣掉个人所得税82.5元;这样大概10000元的税前工资,税后就剩下了10000-2250-82.5=7667.5;所以,税后工资比税前少了2300多元,23%的工资被扣掉了 。
再来看看企业用工支出,这个和税后工资道理一样,企业用工支出=五险一金企业支出部分+税前工资,企业交的保险有养老保险缴纳16%,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公司缴纳10%,失业保险0.5%,工伤保险算1%,公积金12%,所以合计比例16%+10%+0.5%+1%+12%=39.5%,所以10000元的员工税前收入,企业差不多要支出14000元的用工费用,这也就是好多企业按低标准来上社保的原因,可以省一大笔钱 。
最后就是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与税后收入有关,也就是大家拿到7667元的工资之后,如果全部用于消费,会发现会有3000多元交了各种各样的税,有消费税、增值税等等,扣除了所有税之外的4000多元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可以由我们自由支配的钱,这就是可支配收入 。
从14000元的企业用工费用,到10000元的税前收入,再到7667元的税后收入,最后就是4000多的完全由我们自由支配的收入,大家明白了吗!!
国家统计局网站7月22日信息显示,2022年上半年31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出炉已经出炉 。其中,北京居民以39391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第一,上海居民和浙江居民则以38996元、32443元的水平,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 。
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463元 。这也意味着期内共有9个省份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它们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天津市、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和重庆市 。

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可支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区别

文章插图
来源:”国家统计局分省季度数据”数据库
西藏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势显著,名义增速超10%
所谓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0% 。
可支配收入是什么意思 可支配收入与税后收入的区别

文章插图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63元 图源国家统计局
参照去年同期数据,今年上半年西藏居民可支配收入涨势最显著,名义增速高达10.37% 。
分地区看,今年上半年,除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上海和吉林两地外,我国大部分省份居民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均为正 。另据国内媒体统计,贵州、湖北、四川、重庆、新疆、湖南、山西、江西、内蒙古、福建、安徽、宁夏、甘肃、广东、江苏、云南、黑龙江、浙江18省份跑赢全国 。
分城乡看,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 。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03元,名义增长3.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87元,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 。
据国家统计局介绍,这主要是受益于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和以工代赈投资力度加大以及夏粮再获丰收、粮食价格持续较高、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55,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
工资性收入是大头,就业仍是重中之重
在中国居民的收入问题上,谁的贡献最大?
按收入来源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576元,同比增长4.7%(均为名义增长,下同),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3% 。这意味着,工资性收入是居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