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但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 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睡觉不用被褥,只铺些柴草 ,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勾践为鼓励民众,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 ,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
卧薪尝胆的故事 战国时,吴王夫差伐越,越王举措失当而败,越王勾践兵败吴王夫差后,假装投降在吴国饱受屈辱,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受辱情景,在自己的屋里挂了一只苦胆,每顿饭都要尝尝苦味,提醒自己:不能忘了在吴国的苦难和耻辱经历!
卧薪尝胆的故事
越王勾践因为“卧薪尝胆”的故事已经成为了不惧怕失败与屈辱,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一直在流传,后多用以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而且卧薪尝胆这并不是三国故事 。
出处
北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史记》原文为:“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里仅有“尝胆”,没有提到“卧薪”,这是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而创作出来的成语 。
卧薪尝胆的故事简介【100字】卧薪尝胆的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率兵攻打越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被抓到了吴国 。吴王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去放牛牧羊 。做这些奴仆才做的事情,越王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任然装出忠心的样子 。每当吴王出门时,他就走在前面牵马,最终赢得了吴王的信任 。
卧薪尝胆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 。成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历史考证
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 。北宋的苏轼为三国孙权虚拟一篇书信给曹操,信中,苏轼发挥想象,戏说孙权“卧薪尝胆” 。这个无中生有的事,与勾践并不相关 。到南宋时期,吕祖谦在《左氏传说》中,谈到吴王夫差“坐薪尝胆” 。
明朝张溥在《春秋列国论》中说,夫差位,为报父仇,卧薪尝胆激励自己 。这种说法把夫差举出来,没勾践什么事儿 。
南宋的书籍却屡屡提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明末梁鱼的《浣溪沙》剧本,又极力渲染勾践苦心志、劳筋骨卧薪尝胆的英雄作为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自己的历史小说中,也多次提到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
《吴越春秋》中《勾践归国外传》又是如此记载说:王归国后,磨砺身心,日夜操劳 。困极之时,“攻之蓼” 。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 。勾践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 。“尝胆”是嘴体味苦滋味,“卧薪”则是“目卧则攻之以蓼薪”,不让眼睛闭上睡觉 。后人把“卧薪”说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对《吴越春秋》的误解 。
卧薪尝胆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的故事如下:
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吴王夫差的父亲,出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败 。临终前嘱咐夫差一定要替父亲报仇 。夫差听从了父亲的忠告,加紧练兵 。两年后,终于打败越王勾践 。勾践听从了谋臣文种的建议,贿赂吴国大臣伯嚭 。通过伯嚭,文种见了吴王夫差,献上珍宝 。吴王夫差此时觉得越国不足为患,最终同意勾践的投降,从越国撤回了吴国的军队 。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臣到吴王身边伺候吴王夫差,尽心尽力,终于赢得了吴王的信任和欢心 。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 。回到越国的勾践,发奋图强,励精图治 。
为了提醒自己不忘过去的屈辱历史,勾践每天睡在柴草上,还在房间里挂上一只苦胆,经常舔尝苦胆 。早上起来出门,门口有士兵提醒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这样,在勾践和一帮大臣的治理下,越国越来越强大 。
然而,此时的吴王夫差,正忙着跟其他诸侯争霸,虽然争霸成功,但是国力也消耗很大 。越王勾践经过两次征伐,最终将夫差彻底打败 。夫差求和不成,拔剑自杀 。
- 为什么很多中国大导演都有一些晚节不保的感觉
- 卧薪尝胆的薪是指
- 卧薪尝胆的主要人物是谁
- 卧薪尝胆等是哪一位历史人物
- 卧薪尝胆是不是不是三十六计之一
- 为什么车在停的时候会晃一下
- 卧薪尝胆文中耻辱具体是指什么
- 卧薪尝胆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卧薪的薪指的是什么意思
- 年轻人心梗的十大前兆,年轻人心梗的早期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