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是我们喜爱的诗人 。他是初唐四杰之首,才华横溢,特别是一篇《滕王阁序》,成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 。但是天妒英才,王勃仕途不顺,最后在渡海去交趾看望父亲时不幸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
文章插图
今天要说的王勃的最著名的两个名句,一个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另一个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滕王阁序》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他的意思是说自己和杜少府两个人是知心朋友,这次分别后将要远隔千山万水,但他们还会是像邻居一样的亲近 。
这是他们两人分别时,王勃安慰杜少府的话,表现了两个人深厚的友情 。因为古人交通及通讯条件都很差,两地的距离有可能走起来要几个月甚至更多,而且到达后还不好书信联系 。
文章插图
所以古人对分别很重视,既要把酒饯行,还要长亭相送,折柳言别 。如果是文人,大多还要诗歌唱和,互道珍重 。因为真的是这一别,不知道何日才能相见 。
正因为如此,王勃的这一句诗就代表了很多离人游子的心声,他们分手或是两地相隔时,即以此句相赠,借以互相勉励,久而久之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句 。
王勃这句诗虽然成了朋友之间送别的名句,但也不是完全由王勃首创的,它也是有渊源的,它是从曹植的诗歌《赠白马王彪》中化用改造而来 。
文章插图
曹植的诗是“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王勃诗中化用了此句,意思大同小异 。特别是“天涯若比邻”一句和曹植的“万里犹比邻”一句,不但意思相同,连结构都一样 。后面的“无为在歧路,儿女泪沾襟”也有化用的痕迹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个名句是出自《滕王阁序》 。滕王阁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后洪都府阎都督整修,那天新阁落成大宴宾客,正好王勃到交趾去看望父亲,路过洪都府 。
王勃应邀写成《滕王阁序》并诗,洋洋洒洒,一共七百多字 。文章从楼阁的地点人物及建筑本身的壮观写起,紧扣秋日进行写景叙事,到表达人生际遇和身世浮沉的感慨结束 。
文章插图
文中引经据典,佳词丽句颇多,又基本上是骈体文四六句式,读起来琅琅上口 。所写萍水相逢、关山难越等内容,融会人生体验,既富于哲理,又高度抒情,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写景极妙,当场就受到阎公及所有宾客鸿儒的赞叹 。阎公本来是有意于女婿吴子章的,这下也顾不得他的面子了 。因为他看到王勃的这一句,就知道必将成为千古名句 。
文章插图
这个句子有几个特点,一是立体地展现了秋天的广阔空间 。从上面的落霞孤鹜到下面的水波荡漾,再到远处的水天相接,你看境界何其壮观开阔 。
二是描写的画面色彩斑斓 。湛蓝的天空,火红的晚霞,银色的波涛,点点飞动的孤鹜,和远处的一条天际线,这不正是一副漂亮的风景画吗?
文章插图
三是虚实结合得恰到好处 。晚霞孤鹜秋水可以说是实在的,但是还有偌大的虚空,还有孤鹜的叫声,更有水面上荡漾着的倒影,这些都是虚幻的 。孤鹜在那无边的秋色里飞过,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孤独、渺小与苍凉 。
四是句式极其工整考究 。上句写动,下句写静,上下句字数相同,结构一样,对仗工整 。而且不只是上下句互相形成对仗,就是一句内部也各自成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 。这样使人看起来舒服,读了有一种快感 。
文章插图
但是这个句子也不是王勃的独创,他也是借鉴模仿别人的 。最早写出这类句式的人就是庾信 。他在《马射赋》里说,“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这个原始句子比起王勃改造后的句子来,已经是很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