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客厅布局十分讲究,不同年代设计不同,按需进行空间划分

导语:传统民居主房一般坐北朝南 , 称堂屋或正房 。院内建造东屋和西屋者多 , 建南屋的也有 。近代临沂民居 , 一般多采用木结构体系 , 以木构件做成骨架 。交接的部位都用榫头而不使用铁钉 , 屋顶重量依赖立柱承重.外墙一般都不荷重 , 只起围护或分割空间的作用 。由于墙体不承重 , 因此正房内部划分多取决于农户家庭自身需求 , 按家庭所需进行空间划分 。

传统民居客厅布局十分讲究,不同年代设计不同,按需进行空间划分

文章插图
01不同年代客厅设计不同 , 正房的划分方式不同 , 屋内布置也有所差异
统民居正房多为二梁三间的间架结构 , 中间向院落开屋门进出 , 侧间为卧室 , 无论是否有间壁隔断 , 这正中的一间便都是用作起居活动的房间 。每户正房多为3间或4间 。3间正房的布局多为“一二式” , 即设一隔山 , 用一架粱 , 将3间房隔成两部分 。
靠左或靠右的一间单开一门 , 另两间连在一起 , 在中间开门 。很少把三间建成“筒子屋”或三个独间的 。4间正房的布局方式多为“二二式” , 即设一隔山 , 分成东西各两间 , 中间两间各开一门 。也有4间建成“一三式”的 , 即将4间房分成一个单间和一个三间 。近年来将4间房分成“一二一式”得多起来 , 一头一个单间 , 中间两间 。
没有设4个单间的 。一座住宅5间正房的很少 , 5间正房的可配东西厢房 。现在农村已无四合院了 。院内的布局一般是厢房作锅屋和储藏室、牛棚用 。家用厕所建在西南角 , 多和家禽类饲养场合用 。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起居间多兼作会客室和家祭的享堂、停尸的正寝 , 是一户人家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传统和家庭关系的综合体现 , 因而对室内的陈设方面都十分重视 , 极尽与家境相应的能事来修饰 , 即便是贫穷无力的人家 , 器物比较简约 , 也合陈设得当 , 力求中规中矩 。

传统民居客厅布局十分讲究,不同年代设计不同,按需进行空间划分

文章插图
主体是靠北墙正中摆一方桌 , 两侧各放一把木椅 , 迎门留出一大块自由活动的空间 。桌上放着一套茶具 , 墙壁上挂有字画、照片、家谱之类 。方桌 , 或称作八仙桌 , 坐北面南安置 , 地位显要 , 是家人日常就餐、休阅、议事和待人接物的场合 。
有客人到来 , 在此让座喝茶;留下吃饭 , 拉出方桌便可摆上席面喝酒 。逢年过节 , 祭拜祖先、神灵 , 这里又成了神圣空间 , 方桌还可以作为供桌 。在人口较多的家庭 , 能上桌就餐的多是大男人 , 女人和孩子则另设一个小矮桌 。此外 , 坐具还可加放、条凳 , 临时拉开的小饭桌 , 周围配以马扎、蒲团等 。
2、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
内的布置略有变化 , 根据家庭需求不同 , 正房的划分方式不同 , 屋内布置也有所差异 。与早期堂屋相比 , 空间感受逐渐由庄重严肃变得灵活随意 , 更加趋于生活化 , 居民也是根据自身需求 , 喜好 , 家庭结构等进行空间布置 。
厅堂内的生活行为开始变得复杂 , 多样 , 其中最为重要的功能就是待客以及用餐行为 , 此时的待客空间在堂屋内呈开放式 , 没有明确的界限 , 各种功能空间都可以起到待客的作用 , 饭桌、床、沙发都可能在接待客人这一活动范围内 。
也是可以转动的 , 满足用餐时间居民边看电视边用餐以及有客人时可以转向客人所在方向 。此时期厅堂内八仙桌的作用也不再是供奉祭祀 , 而是变成用于放置电视机及其他用品的普通桌子 , 堂屋祭祖的行为基本消失 , 取而代之的是每年清明节、7月15、冬至、年三十的上坟祭祖 。

传统民居客厅布局十分讲究,不同年代设计不同,按需进行空间划分

文章插图
人们通过上坟的机会 , 互道平安 , 互通信息 , 以及年三十晚上由一家之主将贡品端到院子正中处 , 祭拜天地 , 感谢天神地抵一年来的照顾.祈求来年继续关照 , 五谷丰登 。祭祀行为由堂屋转移到室外院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