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片名的含义( 二 )


然而 ,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 着名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从斯蒂芬.金的《春天的四个故事》中看似无意地提取出了这个银行家的故事 。随后 , 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肖申克的救赎》 , 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里关于救赎的故事 。
那么 , 在这部影片里 , 德拉邦特想要表现的是谁对谁的救赎呢?
没有任何辩驳的自由 , 巧舌如簧的检察长把安迪的生命交给了肖申克漫长的岁月 。被冤枉的银行家不会甘于命运 , 然而肖申克并非福地 , 第一天晚上就有人被活活打死了 。“把信仰交给上帝 , 把身体交给我 。”监狱长的训词非常露骨 , 他的意思无非是“在这里 , 你们没有自由 , 必须无条件地做任何事 , 不要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 那是属于上帝的” , 于是 , 一场关于尊严和人性的斗争就此开场 , 不过在这场斗争中 , 救赎主不是上帝 。
救赎主是两个字:希望 。被救赎的也是两个字:自由 。
或许这篇文章的读者会认为我太过抽象化了 , 但是当你在头脑里从头至尾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闪回那些片段的时候 , 你会轻而易举地理解我这么说的缘由的 。
希望 , 是整部影片的主题 。
在安迪来肖申克之前 , 监狱里的话题除了变态、打架就是无所事事地消磨时间 , 混乱、肮脏、恐惧、绝望共同织就了这里恶劣的环境 , 犯人没有任何人权可言 , 为监狱长无偿出卖他们的廉价劳动力 。在安迪入狱之后 , 这个不甘现状的银行家尽管依然无力改变犯人受压迫受 *** 的事实 , 但他却至少带来了希望 , 一种不曾有过的自由生命的气息 。这种希望不同于监狱长口头上说的“我是世界的光明 , 跟着我就不会有黑暗” , 因为他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 , 他只是借基督之名行魔鬼之事 , 监狱长教育囚犯们“不许亵渎上帝” , 其实他正是把自己当作上帝的 , 而骨子里 , 他残暴的禀性是要让囚犯们屈服于“纪律和圣经” , 甚至于“要你吃你就吃 , 要你拉你就拉” , 暗无天日的折磨最终把肖申克的每一个人都制度化了 , 导致了老布的死亡 , 导致了瑞德出狱后仍带上了毫无人权的“请示”的烙印 , 失去了希望 , 就始终无法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生活 , 而监狱长的所为 , 正是要彻底磨灭肖申克犯人对于未来的希望 。
安迪是注定要和的暴力制度对抗的 , 他带来了希望 。这种希望 , 在于对恶势力(三姐妹)坚决的反抗 , 在于不失生活情趣的雕刻 , 在于不畏凶险为大家赢得那坐牢以来唯一一次由海利请客的啤酒 , 在于他当着监狱长的面播放大家从未听过的美妙音乐 , 在于他执着地带领大家修建全英格兰州最好的监狱图书室 , 在于他二十年来孜孜不倦地挖地洞逃生 。对此 , 我们不得不说安迪是一个被导演诗性化了的英雄 , 德拉邦特对这个人物的塑造通过贯穿剧中的几个“HOPE”一目了然地呈现了出来 , 也许他本人就是一个希望中的人物 , 但通过他个人的努力 , 我们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变化 ,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来自于瑞德 。很难想象 , 如果没有安迪和他的约定 , 瑞德是否会和老布一样 , 因为被长期地制度化了而无法适应社会 , 最终只能在长期的压迫之后在自由社会“到此一游” , 缘于这个约定 , 瑞德坚持了下来 , 找到了他坚持“希望”的终点——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 , 很显然 , 这又是安迪用自己的行动对瑞德的救赎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来自汤米 , 这个目不识丁的年轻人居然在他的感化下考上了高中 , 在那个安迪努力建立起的图书室里 , 人们暂时忘记了压迫、暴力、恐慌 , 自由祥和的生活的乐趣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希望 。
当我再一次回顾这部影片的时候 , 我突然感觉到 , 这个安迪 , 何尝不是另一个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 , 始终昭示着耶和华的那句预言“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 。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一同败亡;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 , 而德拉邦特似乎也的确要把他塑造成一个耶稣式的人物 , 从他逃出肖申克之后的仰天长啸到监狱长自杀之前墙壁上的那一行字“主的审判很快降临”好象都在诠释着这一点 。但是 , 我们同样可以在他身上看到一种自由人对于命运的反抗精神 , 这是一个在心灵上得到解放的人 , 任何实质的牢笼都束缚不了他 , 作为一个现实存在的人 , 他的肉体虽受磨难 , 却并未消亡 , 而是用实际的行动来抗争 , 而老布 , 放飞了杰克 , 却囚禁了自己 , 这就和安迪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地方 , 只要在心里还有最后的一点希望 , 那就还活着 , 否则 , 安于麻木的现实 , 也就同死亡没有什么区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