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墨西哥州发现的3亿年前“哥斯拉巨鲨”化石命名为霍夫曼龙鲨( 八 )



相关报道:基因组研究揭示太平洋地区人类血统

据科技日报(采访人员 张梦然):英国《自然》杂志15日公开一项遗传学研究,详细分析了太平洋地区的人群历史 。这项基因组研究帮助阐释了人类演化、古人类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以及古人类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性 。

太平洋地区可以分为近大洋洲和远大洋洲,其中,近大洋洲包括巴布亚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远大洋洲包括密克罗尼西亚、圣克鲁斯、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斐济和波利尼西亚 。人类走出非洲后,约在4.5万年前在近大洋洲定居 。人类在远大洋洲定居的时间则要晚得多,3200年前左右才有人类抵达远大洋洲 。

为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院的路易斯·昆塔那-慕希及其研究团队,详细分析了太平洋地区20个人群317名现今个体的基因组 。分析显示,近大洋洲个体祖先的基因池在他们在此定居前曾发生缩小 。

研究显示,太平洋人群的个体还携带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 。丹尼索瓦人的DNA是经过多次基因混合事件后获得的,说明现代人与古人类之间的基因交流在亚太地区较为普遍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与免疫系统、神经发育、代谢、皮肤色素沉着相关的功能有关,而丹尼索瓦人的DNA主要与免疫系统的功能有关 。

研究人员表示,由此可见,基因交流形成的基因库或帮助最早的定居者抵御当地的病原体,这有助于他们适应岛上的新环境 。

参考资料:https://www.donews.com/news/detail/2/3195003.html

产自热河生物群的白垩纪古喙鸟揭示鸟类演化重要阶段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3亿年前“哥斯拉巨鲨”化石命名为霍夫曼龙鲨

文章插图

古喙鸟的复原图(Frederik Spindler 绘制)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3亿年前“哥斯拉巨鲨”化石命名为霍夫曼龙鲨

文章插图

古喙鸟的生长阶段重建 (研究团队 供图)(注:左侧为本研究的幼年个体,其躯干的长度只有成年个体的一半,但是初级羽毛与前肢骨骼的比例已经接近成年个体)

新墨西哥州发现的3亿年前“哥斯拉巨鲨”化石命名为霍夫曼龙鲨

文章插图

古喙鸟幼年标本照片和线条图(注:A 为正常光;B 为红蓝成像)(研究团队 供图)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长期以来,德国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一直是古生物学家探索鸟类起源的最重要的证据 。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辽西地区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恐龙和原始鸟类,为鸟类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更多关键性的证据 。

最近一项研究报道了一件产自热河生物群的古喙鸟(Archaeorhynchus)标本,揭示了鸟类演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古喙鸟体型只有鸽子大小,是热河生物群真鸟类的一个重要分子 。因其不发育牙齿,所以代表了现代无齿的鸟类与具有牙齿的反鸟类分化的重要证据 。白垩纪繁盛的具有牙齿的反鸟主要栖息在树上,在6600万年前的大灭绝事件中与恐龙一同灭绝了 。作为以种子为食的陆栖鸟类,古喙鸟所占据的生态位使鸟类冠群得以在k-pg大灭绝中存活下来 。这意味着现今所有的鸟类都是与古喙鸟相似的、地面生活且不发育牙齿的真鸟类的后代 。

201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邀请古脊椎动物学家Christian Foth(弗里堡大学)、Frederik Spindler(阿尔特米尔河谷恐龙博物馆)和王世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等人到阜新对一件鸟类化石的新标本进行研究 。但是研究团队在对骨骼进行描述时遇到了一个严重问题:虽然骨头的几个细节,甚至是最后一顿饭的残余植物种子都清晰可见,但是大部分骨骼都堆叠在一起,几乎不能观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采用了红蓝成像方式拍照:在暗室使用蓝光照明,并在相机镜头前用红色滤光片拍摄 。结果令人惊讶:骨头发出红色的光泽,而围岩仍然保持着灰色 。经过多次调试,新标本呈现出了一幅伪彩图像,不仅提供了研究所需的信息,还具有一定的美感 。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发现新标本应该归属于古喙鸟,而且该标本体型较小,骨骼的愈合程度较低,代表了古喙鸟的幼年阶段 。新标本解剖特征明显适合陆地行走,比如后肢较长,趾爪较短且弯曲程度较低 。

新标本最重要的信息来自于一团黑色的飞羽印痕 。如此发达的飞羽出现在体型娇小的幼年个体身上,是一个非常不寻常的特征 。这表明,古喙鸟在体型明显小于体成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飞行能力 。而现生鸟类具备飞行能力时体型则已经达到体成熟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