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的来历( 三 )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王朝对待冬至的情况:“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由此可知,冬至是国定假日 。而历代帝王亦会以冬至为盛大的国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阳要从冬至后从南回归线“回归”),北郊祭地,朝会群臣与邻国使节等 。《史记 封禅书》提及:“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 。”可见当时人们视“长日”当做喜福 。
魏晋王朝以后,时任朝廷也开始在冬至当日举行朝会,其盛大仅次于元旦 。朝会典礼中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群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标祝贺 。
宋王朝以后,皇帝更专门制定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俗称“挂冬仗”,宫城内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骑兵甲,同时悬挂旌旗、击鼓、奏乐 。而入朝官员则必须穿着制服觐见皇帝,比照祭祀大礼 。
明清两代则在北京南郊天坛祭天 。清代皇帝祭天仪式每年都有,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并以发展到极为繁琐、复杂、隆重:期间,皇帝必须穿祭服、请牌神,太常寺官奏请行礼,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更在东南煪柴炉生火,西南方悬望灯,乐队齐鸣 。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亦提及:“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 。”官府亦会在冬至期间允许开放赌场供民众自由进入 。
在民间,冬至是昔时各家庭团聚庆贺的节日,不仅家庭成员间相互互饮“节酒”和吃佳节美食庆贺,更会走访亲友居所庆贺送礼和祭奠祖先与神明,其中河北《柏乡县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祀祖墓 。”而民众也会准备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体面应节,哪怕是节衣缩食储钱甚至向亲友借贷也得购买新衣服 。而冬至亦有时值一阳初至“扶阳”的信仰意义及相应习俗,取阳气于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拥护会饮”、吃圆形食品等,虽则扶阳观念的习俗在20世纪开始式微 。
早在商代,民间已有年终祭祀“清祀”的习俗,祭祖兼祭百神 。每年农历十二月,民间会有年终“大蜡”(其中,“蜡”解作“合祭”之意),祭一切神祗鬼灵 。这反映了传统华夏人民善祭的一面——认为众生皆由众神灵庇护,且延续着祖先的历史 。
【冬至节的来历】《东京梦华录》卷十就记载了宋都开封城每逢冬至节到处洋溢的节日气氛:“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 。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 。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 。此外开封特别普遍流行“守冬”习俗,乃趁冬至一阳复始之时人如能与大自然息息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表示儿孙添岁、老人延寿 。同时因正值冬天及农务闲期,中国北方多在冬至前后有冰上,雪上游戏,例如堆雪狮、雪人、雪山、雪灯、打滑?、打雪仗、溜冰、爬犁等,另外还盛行冬猎并携带猎物串亲访友,同时盛行闾里馈赠家庆瑞雪丰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