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PID控制原理及作用 pid算法是什么意思( 二 )


因为 , 当比较接近目标时 , P的控制作用就比较小了 。越接近目标 , P的作用越温柔 。有很多内在的或者外部的因素 , 使控制量发生小范围的摆动 。
D的作用就是让物理量的速度趋于0 , 只要什么时候 , 这个量具有了速度 , D就向相反的方向用力 , 尽力刹住这个变化 。
kD参数越大 , 向速度相反方向刹车的力道就越强 。
如果是平衡小车 , 加上P和D两种控制作用 , 如果参数调节合适 , 它应该可以站起来了~欢呼吧 。
等等 , PID三兄弟好像还有一位 。看起来PD就可以让物理量保持稳定 , 那还要I干嘛?
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种重要的情况:
kI的作用:
还是以热水为例 。假如有个人把我们的加热装置带到了非常冷的地方 , 开始烧水了 。需要烧到50℃ 。
在P的作用下 , 水温慢慢升高 。直到升高到45℃时 , 他发现了一个不好的事情:天气太冷 , 水散热的速度 , 和P控制的加热的速度相等了 。
这可怎么办?

  • P兄这样想:我和目标已经很近了 , 只需要轻轻加热就可以了 。
  • D兄这样想:加热和散热相等 , 温度没有波动 , 我好像不用调整什么 。
  • 于是 , 水温永远地停留在45℃ , 永远到不了50℃ 。
    作为一个人 , 根据常识 , 我们知道 , 应该进一步增加加热的功率 。可是增加多少该如何计算呢?
    前辈科学家们想到的方法是真的巧妙 。
    设置一个积分量 。只要偏差存在 , 就不断地对偏差进行积分(累加) , 并反应在调节力度上 。
    这样一来 , 即使45℃和50℃相差不太大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 只要没达到目标温度 , 这个积分量就不断增加 。系统就会慢慢意识到:还没有到达目标温度 , 该增加功率啦!
    到了目标温度后 , 假设温度没有波动 , 积分值就不会再变动 。这时 , 加热功率仍然等于散热功率 。但是 , 温度是稳稳的50℃ 。
    kI的值越大 , 积分时乘的系数就越大 , 积分效果越明显 。
    所以 , I的作用就是 , 减小静态情况下的误差 , 让受控物理量尽可能接近目标值 。
    I在使用时还有个问题:需要设定积分限制 。防止在刚开始加热时 , 就把积分量积得太大 , 难以控制 。
    PID控制原理:
    1、比例(P)控制比例控制是一种最简单的控制方式 。其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成比例关系 。当仅有比例控制时系统输出存在稳态误差 。
    2、积分(I)控制在积分控制中 , 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积分成正比关系 。对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 如果在进入稳态后存在稳态误差 , 则称这个控制系统是有稳态误差的或简称有差系统 。为了消除稳态误差 , 在控制器中必须引入“积分项” 。积分项对误差取决于时间的积分 , 随着时间的增加 , 积分项会增大 。这样 , 即便误差很小 , 积分项也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加大 , 它推动控制器的输出增大使稳态误差进一步减小 , 直到等于零 。因此 , 比例+积分(PI)控制器 , 可以使系统在进入稳态后无稳态误差 。
    3、微分(D)控制在微分控制中 , 控制器的输出与输入误差信号的微分(即误差的变化率)成正比关系 。自动控制系统在克服误差的调节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振荡甚至失稳 。
    其原因是由于存在有较大惯性组件(环节)或有滞后组件 , 具有抑制误差的作用 , 其变化总是落后于误差的变化 。
    解决的办法是使抑制误差的作用的变化“超前” , 即在误差接近零时 , 抑制误差的作用就应该是零 。这就是说 , 在控制器中仅引入“比例”项往往是不够的 , 比例项的作用仅是放大误差的幅值 , 而目前需要增加的是“微分项” , 它能预测误差变化的趋势 。
    这样 , 具有比例+微分的控制器 , 就能够提前使抑制误差的控制作用等于零 , 甚至为负值 , 从而避免了被控量的严重超调 。所以对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 , 比例+微分(PD)控制器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