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是一个集祈福、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放纸鸢、端午食粽等 。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
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 。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 。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 。风筝,即纸鸢 。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 。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悬钟馗像,挂艾草喜蒲祈求平安,佩香襄,饮雄黄酒杀毒避邪,拴五色丝线,滚吃鸡鸭鹅蛋,驱五毒,游百病 。
1.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龙舟比赛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浙江有着断发纹身的风俗;在江苏每年龙舟赛之后会把龙舟沉到河里,将龙威露出水面,待来年比赛时再捞起;在江西龙舟的龙头需要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据说这样可以让龙舟转化成灵性的神龙,更容易在比赛中取胜 。当然各地的风俗不同,但是龙舟赛带来的节日气氛,以及给大家带来的欢乐总是不变的 。到现在为止龙舟赛已经发展成一项体育赛事,推动人们的生活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划龙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在这小小的龙舟里,寄托了人们对值得敬佩的人的不舍之情,更体现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奋发向前的精神 。龙舟——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无比重要的符号 。
2.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属"籺"的一种,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 。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 。《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 。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 。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 。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而今人们又渐渐的赋予了粽子越来越多的新寓意 。“粽子”谐音“宗子”,吃粽子就是祈求传宗接代,后来在粽子里包栗子,以及用彩线串成“九子粽”等都是这一说法的延伸 。以红枣作馅,称为枣粽,谐音“早中”,将粽子做成笔的形状,寓意“必中”,明朝参加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考前吃上几个这样的粽子,讨个吉利 。时至今日,这个习惯仍然兴盛不衰,中高考前,家长们还是愿意给孩子吃几颗粽子,讨个“高中”的好兆头 。
3.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言,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守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装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口吞下 。明皇喝问,大鬼泰日: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煎,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