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蛙》赏析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莫言作品《蛙》赏析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

文章插图
看完了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蛙》(百度了一下,有说莫言获得的是终生成就奖,不是因某部作品) 。开始边读我就在边想,这大作也不咋地,首先谈不上文笔优美,取材也无特别之处,总体感觉不细腻而是比较粗糙一样 。而且就故事情节而言,也有些缺乏真实性,有些情节还显荒诞(文尾第五部的九幕话剧《蛙》又当别论) 。凭此著作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但直到刚才读完本著后阅读的后记《听取蛙声一片》后,才忽然明白的良苦用心和奇妙构思,也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所言: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我也似乎明白了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依据和原则:所谓文笔优美的作品只有读原著,而凡获诺奖的作品都是世界性的文学作品,翻译成了各种文字,除了作品结构和大概的故事情节,哪里还读得出母语的文字和文学魅力?所以我在想,凡获诺奖的作品,评委看重的(也只能看重)是作品的“政治”价值——也就是要能真实地记录或反应(甚至是揭露)当时最真实、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社会现实——这属于取材和视角的范畴;而真正属于文学范畴的恐怕就只有写作的技巧和表现的形式了 。
【莫言作品《蛙》赏析 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莫言要反应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最具争议的事件——计划生育,真的是一件难事 。如果仅就简单地用“对”或“错”来判断的话,不仅过去,就是现在,甚至将来都可能无法决断,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结论是完全不一样的 。和文中的“姑姑”等很多那个时代的人,对这个的认识都很“挣扎”,而且至死都不明白是对了,还是错了 。这也许也是那个时代的人,甚至政府都不能回答的问题,在这部作品中表明的观点和态度,拿捏得相当到位——不鞭挞那个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也不颂扬,似乎也不思索(无法思索),而是思想的挣扎!
如果此著获诺奖真如我分析的这样的话,我觉得这就是此著的魅力,也是诺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