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缺勿滥是什么意思 我是宁缺毋滥是什么意思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中产生的成语,自然包含了中华文明史上许多闪光的内容 。哲学这个名词虽然是近代才有的,但是关于哲学内容的话题在古文中却有很多很多 。同样以古文为重要来源的成语,其中的不少条目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辩证法色彩 。
现在看来,成语由于受字数结构的限制,在有限的几个字眼内,难以揭示或阐发什么深刻的哲学道理 。但在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论刚刚萌芽时期,古人借助于对成语的娴熟运用和高度的驾驭能力,也曾成功地用四个字符阐释或揭示过一些深奥玄秘的东西 。这些关于哲学的内容或成份,使我们即使在成百上千年过去后,仍不难从成语中看出成语与哲学那种相伴而生、密不可分的关系,更使我们在理解成语语言含义的同时,还要理解它的深奥哲理 。这些带有哲学色彩的成语,或是出自对某些哲学问题的揭示,或是为了对某些哲学道理的认可,或是成为某一哲学命题的例证,或是对哲学上某一问题的强调,情况不一而足 。
作者随手撷取几条含有辩证法色彩的成语,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
物质第一还是意识第一是唯物论者与唯心论者的本质区别 。成语难以对这么重大的哲学命题予以阐述,但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中,却鲜明地肯定了物质第一的观点 。同样,在“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成语中,又充分展示了意识的重要作用 。
【宁缺勿滥是什么意思 我是宁缺毋滥是什么意思】

宁缺勿滥是什么意思 我是宁缺毋滥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成语漫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写物质的运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否则会“积少成多”,由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物极必反” 。中国古代把事物发展变化的这一朴素的辩证观点称之为“否极泰来” 。这一深刻揭示事物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辩证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上就明确提出,并且整整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历史 。当然,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有规律的,并不是是非不分的,因而还有条成语叫“万变不离其宗”,来高度概括事物发展变化的这种规律性 。
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揭示这一点的成语甚多,最直白的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看似不相干的城头之火与池中之鱼联系起来;“无风不起浪”把风与浪的联系揭示得很清楚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把运动与腐臭、生虫的联系揭示出来 。其它常见的如:“望梅止渴”、“瓜田李下”、“投鼠忌器”等 。
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阐述最贴切的要数“尺短寸长”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这条产生于两千多年前《楚辞.卜居》中的成语把朴素的辩证法讲到了家 。再就是“一分为二”,本指一个事物分为两个,“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上交于阴,阴下交于阳,四象生矣.....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这些话直接可以拿来当作哲学名词,专指事物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 。
还有揭示物质不灭和世界无限可分的成语“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有揭示内容和形式关系的成语“表里如一”、“买椟还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有揭示事物相对性的成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强调抓主要矛盾的成语“纲举目张”、“釜底抽薪”;有讽刺不会抓根本只会临时应付的成语“扬汤止沸”、“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强调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成语“对症下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有阐发事物的度或者叫分寸的成语“宁缺勿滥”、“恰到好处”、“过犹不及”以及“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