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虫乐队 甲壳虫乐队help专辑

参考消息网6月29日报道美国《名利场》杂志网站6月17日发表文章《甲壳虫乐队:回归——独家探秘彼得·杰克逊新片》,全文摘编如下:
保罗首先出现在镜头里,他望向远方,伦敦的轻风拂动他的黑发 。然后是林戈,他穿着一件红色漆皮外套,在脚手架下面俯身检查他的架子鼓,嘴里叼着烟 。身穿黑色皮衣和酸橙绿裤子的乔治弹着电吉他 。约翰来了,透过金边眼镜扫视怪异的场景:寒冷灰暗的天气,五层建筑的楼顶,扩音器和麦克风,摄像机和忙碌的工作人员 。约翰搓搓冻僵的手,年轻的电影导演抽了口雪茄,冲保罗招呼了一声 。比利·普雷斯顿试了试键盘,乔治弹出一段熟悉的R&B 。一身黑衣的小野洋子冷眼旁观 。预期中的喧嚣,场记板啪的一声响,然后计时:“1,2,3,4……”
天台演出
这是1969年1月30日甲壳虫乐队作为一个集体的最后一次现场演出 。52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无缘再领略这支乐队的风采 。彼得·杰克逊导演即将上映的纪录片《甲壳虫乐队:回归》完整记录了在乐队总部萨维尔街3号楼顶举办的那场天台演唱会,包括被收入他们最后一张专辑《顺其自然》(Let It Be)的那段经典演出 。纪录片长达6个小时,分成三部分定于11月25日、26日和27日晚间上线流媒体Disney+ 。
对甲壳虫乐队的粉丝来说,这无疑是天赐惊喜,每个细节都动人心魄:保罗的棕色鞋子跟随乔治的吉他打着节拍;约翰错了一个音,乔治朝这个笨蛋笑了笑,保罗则盯着他赶紧调整;助手蹲在地上举着新歌的歌词以提示约翰;当约翰在两首歌的间隙高唱《丹尼少年》(Danny Boy)时,街上汽车喇叭声四起;林戈深邃的眼神,乔治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乐队伴着约翰合唱《别让我失望》(Don’t Let Me Down) 。我们见证了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当年作为一支乐队的默契配合——麦卡特尼怀抱贝司,像个掌舵的大胡子船长;列侬面带脆弱无助的微笑,透过长发的坚毅眼神震撼人心 。
这些镜头原本是为迈克尔·林赛-霍格执导的写真电影《顺其自然》(Let It Be)拍摄的,该片剪辑收录了天台演唱会的大约22分钟演出 。影片于1970年5月首映,很快就停止发行 。当时甲壳虫乐队已经解散一个月,人们普遍认为该片可悲地证明了乐队的分崩离析 。
虽然《甲壳虫乐队:回归》是为几十年后的现代观众制作的,但它忠实于原版的初心,那就是记述乐队在1966年停止举办演唱会之后再度现场演出的历程 。导演林赛-霍格28岁时执导英国流行音乐电视节目,甲壳虫乐队请他为其1968年单曲制作一系列宣传片 。在拍摄《嘿!朱迪》(Hey Jude)的宣传片时,林赛-霍格找来一些观众——包括年轻人和乡村邮递员等普通百姓——伴唱,效果出奇的好 。这一经历使甲壳虫乐队重新燃起了在人们面前演唱的欲望 。
分裂迹象
于是,在1969年1月的第二天,甲壳虫乐队来到位于伦敦的特威克纳姆制片厂,排练了《回归》(Get Back)、《我们俩》(Two of Us)和《漫长曲折的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等曲目 。第七天,乔治·哈里森在与保罗·麦卡特尼发生争执后扭头就走 。林赛-霍格说:“乔治走了 。排练中断了几天,我们无所事事 。大家都脾气暴躁 。保罗也是 。后来乔治表示,如果去苹果公司——那是他们在地下室里的录音室——排练,他就回来 。”
他说:“有人拿这段插曲大做文章,声称它表明了乔治和保罗的不和以及潜在的严重紧张气氛 。事实上,它不过是两个人工作关系中转瞬即逝的一小块乌云而已 。”
但这次冲突成为制作过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应哈里森的要求,甲壳虫乐队将排练场地改到苹果公司的录音室,林赛-霍格和剧组继续拍摄纪录片 。
彼得·杰克逊决定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示哈里森和麦卡特尼的短暂争吵,还要展示之后的情况 。因此,杰克逊说,《回归》一片比原版更加发人深省 。他说,他不需要对林赛-霍格的原始视频进行处理来制造戏剧性的故事情节 。他认定,这些排练和演出是自然天成的故事,《回归》不过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的纪录片” 。
杰克逊说:“如果这是一部关于虚构乐队的虚构电影,在第一幕结束时让某位乐队成员摔门而去会是剧本的理想情节 。很奇妙,这些小伙子是在上演他们的真实生活,不是在演电影,因为那是他们生活的真实面貌 。然而,就那21天而言,一切都恰到好处 。到了登峰造极的第三幕,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登上楼顶进行表演——真是棒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