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帝制下,只要有君主就会有太子 。因为国家的传承是“家天下”,君主必须在自己的直系男亲属找继承人,自己的亲儿子自然就是首选之人 。
而太子的人选和废立都直接关乎着江山社稷的未来走向,是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根本 。
文章插图
此时,皇帝和作为接班人的儿子成为了天敌,即使他们父子间关系再好,也不可避免的,同样不以任何人意志、道德、感情为转移 。
所以对于太子,第一顺位是君臣,然后才是父子 。
因为任何一个皇帝都并不可能单凭一个名号,就可以将整个国家的政权牢牢抓在手里,皇帝需要有执行权力的工具啊!那就是自己的心腹集团 。
虽然历史上确实有如诸葛亮、岳飞这样品德高尚的忠臣,但是对绝大多数贵族和官僚而言,他们当忠臣却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背叛的代价太高,做忠臣可以给自己与家族带来更多的好处 。比如司马懿,如果他在魏明帝曹睿之前死了,那他一定是和诸葛亮齐名的忠臣了,可惜的是,他比魏明帝后死 。
因而每个皇帝为了自己死后,太子继任时能压得住朝堂上的官僚,能保证皇权不会落入他人之手,就得趁着自己在位时,竭力培养他的威信,为他扶植相应的心腹集团;秦代以后,历朝历代都设立了比较完备的扶持和培养太子的系统——东宫制度 。
东宫设置的官员几乎完全效仿朝廷,东宫的官员跟太子同气连枝,太子顺利即位,东宫各官员被提拔重用,例如,历朝历代都不乏太子六傅在太子即位之后就直接升任宰辅的例子 。
如此一来,又有个弊端了:强大起来的太子成为整个国家的第二权力中心 。
文章插图
儿子和老子可以抗衡了!搁谁身上谁不膈应呢?
所以大多数皇帝对这种情况的常规操作就是:另外扶植一个或几个儿子给予超过寻常皇子的大权,有意无意挑动让他们互相争斗,这样就不能对皇帝自身造成威胁了 。
有人可能会说:让兄弟相争的爸爸这也太心狠了吧!
生在帝王家,本就无情 。
皇帝爸爸居高临下惯了,对至高无上权力的欲望只会有增无减,这是当权者为了掌控权力的一种贪婪 。皇帝想的是“你老老实实等我死了这天下都是你的 。”太子想的是“你怎么还不死?父皇你活太久了一定很想念皇爷爷和皇祖母吧?儿臣帮你去见他们 。”
哪怕太子不这么想,跟着太子混的太子党里面的人也想飞黄腾达 。他们就会想办法帮太子坐上皇帝的位置 。
康熙皇帝在第一次废太子胤礽时就流露出了忌惮太子的心情:
《清实录》:“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而且古代除了个别君主,大部分都是生出来一个班甚至一个排编制的儿子,所以为了制衡太子,适当的牺牲一两个也是常事 。
那些被皇帝有意扶持,和太子争斗的皇子们,就是因“家天下”制度而必然产生的磨刀石和牺牲品 。
文章插图
就拿前面给大家提到的被自己亲爹反复废立折腾着玩的太子胤礽为例,康熙玄烨先扶植了太子胤礽的势力“太子党”为自己死后儿子好掌权铺路,又担心太子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陆续扶植大皇子胤禔的”大爷党“,八阿哥胤禩的“八爷党”,对胤礽进行制衡 。
等到胤礽忍不住发动政变,结果未遂被废,胤禔也被囚禁,为了牵制此时势大的胤禩一党,康熙又扶植了四皇子胤禛的“四爷党”和十四皇子胤禵的“十四爷党”,以皇位为诱饵,让他们三方相争,最终胤禛胜出,在康熙帝死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
事实上,历史类似“九龙夺嫡”这样控制在一定程度内的夺储争斗,都是那些皇帝有意放纵才会产生的,历史中并不少见:唐太宗之子魏王李泰;宋徽宗之子郓王赵楷;明成祖之子汉王朱高煦等等 。
退一步说,太子也正是在与兄弟的竞争中,一步步磨练成为合格的帝国接班人 。
文章插图
虽然深知放任皇子争权是宗社大忌,但这个度有时候皇帝也掌握得不太好,所以历史上的唐太宗、康熙帝,都遭遇了太子谋逆的悲剧 。相对应的唐太宗太子李承乾,康熙帝太子胤礽都成为了权力下的悲剧人物 。
当然也有例外,在官僚政治成熟的时期,是不会放任皇子争权的戏码,比如宋明朝 。
- 扶苏为什么不跟蒙恬杀回去 扶苏和蒙恬是一起被赐死的吗
- 韩国为什么说端午节是他们的 韩国人为什么认为端午节是他们的
- 蒸梭子蟹的做法 为什么蒸梭子蟹腿全掉了
- 清明节为什么要扫墓 清明节扫墓做些什么
- 为什么公摊面积会有争议 取消公摊面积房价会上涨吗
- 为什么号称主流媒体人的大腕们在这次河南水灾的捐赠中反应平平
- iphone一直提示存储空间已满 苹果手机存储空间还有 为什么提示已满
- 浣熊为啥叫浣熊 浣熊为什么叫浣熊
- 为什么与黑人交往过很难结婚 黑人为什么喜欢中国女生小姑娘
- 为什么skt故意输给f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