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说明了周公害怕的东西:流言 。
俗话说怕什么就会来什么 。害怕流言,流言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 。
几乎没有人不害怕流言,所谓流言,即是没有根据的言论,无法辨别真假 。但何为真何为假?周公就在这真真假假的流言蜚语中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这也许能给今天的我们一些启示 。
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叔叔 。周公和武王从小感情深厚,武王伐纣的时候,周公是武王的左膀右臂 。武王临终前,本打算把王位传给周公,可见兄弟情深,但是周公拒绝了 。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文章插图
周公拒绝的原因现在据专家分析主要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众所周知,周文王子嗣很多,除了周公、武王,还有管叔、蔡叔、霍叔、毕叔…吸收商王朝的教训,周公认为自己称王会引发王位之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他拒绝了兄终弟及的方式 。
可惜的是,即使没有称王,周公也没能逃脱他所担心的事情,流言蜚语带来了伤害,管叔蔡叔以“周公将对成王不利”为由联合武庚发动叛乱 。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文章插图
因为爱,他不想当王(但这份爱包含了恐惧,他害怕他深爱着的周王朝重蹈商朝的命运,兄弟骨肉为王位相残,但认知有限,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选择父死子继),因为爱他退避三舍(神奇的是,他的上一份恐惧并没有因为他的让贤而避免事实发生,反而促使了兄弟相残的局面,管叔蔡叔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制造叛乱,周公失去成王的信任,选择了隐退),又因为爱,他重新振作起来(他知道了他的恐惧是没有办法逃避的,只有面对,他重新获得了周成王的信任并且平定了叛乱) 。他被爱所伤,最终又被爱成就 。在爱中他不断成长,用爱缔造了周王朝乃至中国古代家天下的参天大树 。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文章插图
周公的恐惧和挣扎看似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但从小处看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人生当中都会经历的呢?尤其是为人父母,大概更能体会这样的心情 。因为爱孩子,恐惧担心,不希望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选择了一条自认为对孩子好的道路;但慢慢地会发现,恐惧的事情并不会因为逃避就不会发生,越是担心孩子,孩子可能越会做不好自己,于是就会有争吵不理解,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等到心被伤透了或者更大的痛苦出现,我们才会反思自己当初自认为选择的好的道路真的正确吗,然后才会学着把自己的恐惧还给自己,学会放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控制孩子,像周公那样,把江山交给成王,不再“自居高位”……
在我看来,周公之苦即父母之苦,周公的经历是每一个想要成长成熟的人都必须学会和面对的:面对恐惧,回归本心 。而成王,他从对周公的不信任到最后以天子礼厚葬周公,也是子女与父母的和解 。
其实爱一直都在,只是能否被看见 。
对于周公到底是摄政还是直接被立为王,本身在历史上就存在争议 。
在《逸周书·度邑》中,周武王临终遗言就明确地说:“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今用建庶建 。”“建庶建”三字今人认为应该就是“建叔旦”,原文在传抄过程中讹误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如今我兄弟相继,我哪里用得着占筮、占卜?所以我现在要立弟弟你姬旦 。”
在商周之交,“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一样,都是正常的传位制度,因此周武王沿用“兄终弟及”方式传位给姬旦原本也是无可厚非之事 。
周公为何没有取代周成王

文章插图
此时,周人刚刚伐纣成功,但殷都虽然陷落,可商人以及原本臣服于商的天下诸侯方国并不因此而认同周人为新的统治者 。所以,在武王伐纣以后,表面看来天下太平,一直平安无事,实际上却是暗潮汹涌 。周武王之所以要传位给姬旦而不是儿子姬诵,就是因为在如此复杂局面下,必须得有一位强有力的王者来率领周人,才能真正实现周国征服天下的目标 。
然而,周武王这一决定,是否能得到其他周人理解却是另一回事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 。”意思是说,上文中这十六个国家,都是文王之子的封国 。这十六个儿子,再加上早死的伯邑考及周武王姬发,周文王至少就有十八个儿子 。这些儿子中,伯邑考、姬发、姬鲜(管叔)、姬旦又是同母弟 。理论上而言,如果是兄终弟及,周武王去世后,这十六人人人有机会继承王位 。按照兄弟大小顺序,管叔姬鲜排行老三,姬旦才排第四位 。再怎么说,继承王位的都应该是姬鲜而不是姬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