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称谓

年龄的古代称谓年龄的古代称谓如下: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5、束发:男子十五岁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
12、古稀:七十岁 。
13、中寿:八十岁 。
14、耄耋:八九十岁 。
15、期颐:一百岁 。
各年龄段的古代称谓古代年龄段的称呼如下:
1、孩提: 2~3岁的儿童 。指代幼儿时期 。
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
3、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 。
4、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
5、束发: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古代年龄称谓】6、及笄: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
7、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
8、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
9、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
10、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
11、花甲、耳顺:六十岁 。
12、古稀:七十岁 。
13、中寿:八十岁 。
14、耄耋:八九十岁 。
15、期颐:一百岁 。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分为襁褓、孩提、髫年、龆年、总角、垂髫、黄口、金钗之年、豆蔻年华、舞勺之年、束发、及笄之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舞象之年、桃李年华、弱冠、花信年华、而立之年、不惑之年、强壮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耄耋之年、鲐背之年、期颐、上寿、花甲重开、古稀双庆 。
襁褓:不满周岁 。
孩提:2-3岁 。
髫年:女孩7岁 。
龆年:男孩8岁 。
总角:幼年泛称 。
垂髫:童年 。
黄口:10岁以下 。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
豆蔻年华:女孩13岁 。
舞勺之年:13-15岁 。
束发:青少年 。
及笄之年:女孩15岁 。
破瓜年华、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孩16岁 。
舞象之年:15-20岁 。
桃李年华:女孩20岁 。
弱冠:男孩20岁 。
花信年华:女孩24岁 。
梅之年:至出嫁 。
而立之年:男孩30岁 。
不惑之年、强壮之年:男孩40岁 。
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50岁 。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下寿:60岁 。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
杖朝之年、杖家之年、中寿:80岁 。
耄耋之年:80-90岁 。
鲐背之年:90岁 。
期颐、上寿:100岁 。
花甲重开:120岁 。
古稀双庆:140岁 。
古代年岁称谓:
古代年岁称谓包括儿童称谓、成人称谓、老人称谓 。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