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什么( 二 )


相关习俗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
历史发展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黄帝书》称上古之时,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树下,简百鬼,鬼妄入,援以苇索,执以食虎 。
桃符最初书写二神的名字或描绘图像,后来演变为书写吉祥语,进而发展成为对偶的诗句 。这就是造纸术产生之前的对联了 。同时,也说明至少在东汉时已盛行春节挂桃符的风俗 。
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
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代替了神荼和郁垒的名字,人们一般都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词句 。宋太祖乾德二年后蜀君主孟昶于除夕令学士幸寅逊题桃符志喜,蜀主对学士所题词语不满意,即挥毫书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孟昶的题词改变了传说中桃符的内容与性质,使桃符由原来驱鬼的桃木牌变为表达某种思想的特殊文体——联语 。有些专家认为孟昶的题词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在除夕时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贴春联一幅 。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官廷豪门推广到了百姓门户 。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 。当他发现有一屠户人家因没钱买纸所以没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当下挥毫,为屠户题下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
桃符演变
桃符前身
自古以来,中国人认为桃有辟邪的作用,先秦时代桃茆(1论)即桃木柄笤帚,具有驱鬼除邪的神奇力量 。《礼记·檀弓下》说:“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茆执戈,(鬼)恶之也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就有这方面的事例 。《周礼.夏官》说,诸侯盟会割牛耳取血,要用桃茢为镇物 。《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取藏冰时,要用桃木做的弓和用棘制的矢进行除灾仪式 。桃符的前身是桃梗和桃枝 。桃枝的辟邪作用见于《庄子》:“插桃枝于户,连灰其下 。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 。”(《艺文类聚》卷八六)将桃枝稍事加工的桃枝也有相同作用 。《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 。”东汉高诱注:“桔,大杖,以桃木为之,以击杀羿,由是以来,鬼畏桃也 。”如此则自传说时代,古人就有对桃木的特殊信仰 。由于桃杖的神奇作用,汉有腊日前一日逐疫毕,赐公、卿、将军、特侯、诸侯“苇戟桃杖”之礼(《后汉书吼仪志》) 。将桃刻削成人形也是古人采取的辟邪手段 。《战国策·齐策三》说孟尝君打算人秦时,苏秦对他讲了土偶和桃梗的寓言劝止他,其中有土偶人语桃梗:“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 。”可知战国时代已有削桃木为人的桃梗 。又据《后汉书·礼仪志》注,《山海经》载在度朔山,立于以大桃树枝为鬼门之上的神荼、郁垒,以苇索执鬼并喂虎 。“黄帝法而象之,殴除毕,因立桃梗于门户上” 。东汉《风俗通义》也引《黄帝书》讲了这个故事,并说:“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效前事也 。”可知汉代腊日的前夜已流行在门旁立桃梗(人)的风俗 。《荆楚岁时记》讲元旦拜贺后说:“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可知六朝时代又出现了桃板 。(作者按:该书通行本又在讲贴画鸡,悬苇索后说“插桃符其傍”,“桃符”二字有误,不取 。)至迟到唐末,出现了“桃符”一词,韩鄂《四时纂要》明确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 。”换言之,桃符即古之桃杖、桃梗,“符”字更清楚地表达了其驱邪作用 。此后宋代盛行“桃符”的用法,前面所引的王安石《元日》诗就是一个例证 。
桃木传说
桃本来是作为一种植物而被认为有避邪作用的 。《玉烛宝典》引《典术》说桃是“五行之精”,可以厌伏邪气制百鬼,所以作“桃板”著于户(《太平御览》所引《典术》“五行之精”作“五木之精”,“桃板”作“桃人梗”) 。从桃枝、桃杖到桃人梗,桃有一个人格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神格化的过程 。桃板、桃符的出现正是两种过程合一特别是转变的集中体现之物 。虽然资料中无南朝或更早之桃板上有字、画的记载,但是桃板,这种加工平整的东西,桃的避邪作用只是作为属性存在,它一定另有目的,根据后来文献中所记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并写二者名字的事实,可以推断,桃板一出现可能就有图或字,或二者兼而有之 。所写所画也应当是神荼和郁垒 。最初桃枝、桃梗和执鬼神神荼、郁垒是两回事 。一旦在桃板上画神荼、郁垒像,写上名字,就使二者合一 。桃符既是原来的桃梗,又可以代表画有图形的桃板,二者有区别,也混同,在混同的情况下.桃符也就成了神荼、郁垒的代名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