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天是几点钟

二更天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 
旧时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19点-21点,戌时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烛,21点-23点,亥时二更,关门关窗,防偷防盗,23点-1点,子时三更,平安无事,1点-3点,丑时四更,天寒地冻,3点-5点,寅时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体 。打更是古代中国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
打更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 。在古代,人们缺少精确的报时手段,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 。甚至很多农村城镇都有打更的 。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
二更天是几点钟二更天是晚上9时至11时 。
古代的时候,在宫中值夜,分为五个班次,按时进行班次的更换,所以“更”又引申为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 。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
古代的十二时辰制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
二更天代表几点?古时候二更天是指晚上21点到23点 。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 。
古代时间意义
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
二更天是几点钟?二更天就是指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古人的生活作息比较规律,而且又缺少娱乐活动,不像现在即便到了深夜大街上依旧灯红酒绿,车水马龙 。
古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 。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
一更人意思
一更天就是从黄昏开始,就是我们现在晚上的七点到九点之间 。这个时间段一般都是下班时间,也是吃晚饭的时候 。在古时候,农民辛勤劳作一天,这个时候也刚好从田里收工,准备回家休息 。
【二更天是几点钟】七点到九点,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是最幸福的时光 。彼此有什么心里话也会在这个时间和盘托出,家里有小孩子的,也会在这个时间做作业,这个时段的人,都被称作“一更人” 。
四更指的是一点到三点之间,这段时间的人都是深度睡眠,即便发出一点响声,也不会把我们吵醒,小偷就利用了这段时间开始出来活动 。这里的贼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古代战争中,如果想夜袭敌方的营寨,也会在这个时候出袭,因为这段时间正是守备人员最松懈的时候 。
古时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是现代的晚上几点钟?1、19:00-21:00为一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