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丑时卯时酉时各是什么时间( 二 )


午时指11~13点这段时间 。未时指13~15点这段时间 。申时指15~17点这段时间 。酉时指17~19点这段时间 。戌时指19~21点这段时间 。亥时指21~23点这段时间 。
古代的计时:
计时方法(记时方法)是因应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 。历史上,中国古人的记时方法,主要有十六时辰(即时段)制、十时辰制、百刻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 。
十二时辰制,又可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即十二个时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具体是什么时间,这个是怎么算的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
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
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
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
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
巳时(09 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
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
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
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
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
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
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合现代2小时),一时辰有八刻(一刻合现代15分钟),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合现代5分钟),一盏茶有两炷香(一炷香合现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现代30秒),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合现代5秒),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合现代0.5秒) 。
扩展资料: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时代的中国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 。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