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二 )


各个地区的上元节习俗
北京
【上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 。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 。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 。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 。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 。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 。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
安徽省
临近元宵这几天,淮南市大通区上窑镇的街道社区和乡村田野里,各种民俗文艺表演一场接着一场 。有扭花鼓灯、耍龙灯、狮子滚绣球、高跷、抬阁、花棍、花灯、伞灯、旱船、独竿桥等多彩多姿的表演 。阜阳灯会始于隋唐,盛行于明代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便是传统的灯会,每到这一天,群众都会自发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鸟虫鱼兽灯、十二生肖灯等等各种不同造型的彩灯悬挂自家门前 。元宵佳节灯会期间还要唱一些大戏,有一台戏或两台以上的戏对唱,又称之为“戏台戏” 。同时,各家还燃放各种焰火助兴 。
山西省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 。每逢元农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 。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 。文艺踩街,堪称民间文化化妆大游行 。从十四到十六,连续三天各县区的都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文艺汇演到市里来,有民间艺术,有现代艺术展示,有传统文艺,有古老乐曲,有八音会,有古装戏,花样之多,数不胜数 。办大型灯展 。各单位都想声,光,色俱全的大型灯展在街上展出 。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元宵节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 。在宋代,民间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