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上下联

春联的右手边是上联的正确位置 , 左手边则是下联的正确位置 。正确区分一副上下联的对联 , 看副对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四声的话 , 就是上联的那一句 , 如果是一声的话 , 就是下联了 。有些春联陈述了一个寓意 , 这样的春联上联一般是“原因”语句 。下联是“结果”性语句 , 就是“因”在前 , “果”在后的鉴别方法 。
顾名思义 , 对联是要成“对”的 , 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 内容上也要求一致 , 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平仄相对) , 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 。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 , 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 , 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
对联的对仗 , 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 , 但它比诗要求更严 。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 , 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 。不过在实用对联中 , 采用宽对较多 , 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 , 束缚了人们的思维 , 有因文害意之嫌 , 故而很少应用 。
对联的平仄规律 , 与诗基本相同 , 一般套用律诗的 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 , 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 , 下联末字用平声 。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 。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 , 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 , 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
如何区分上联与下联区分对联的上下联 , 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
1、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 , 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 , 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 , “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 , “欢”是平声 。)
2、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 , “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 , 政策英明衣食丰” , 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 , 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
3、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 , 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 , 雪伴梅香迎新春” , “辞旧岁”在前 , “迎新春”在后 。)
4、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 , 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 , 团结建国国事兴”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 , 所以“家”在前 , “国”在后 。)
怎么辨别上下联对联的上下联 , 有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结构相同 , 相对应的词词性相同 , 平仄相对 。
所谓"平仄相对" , 就是上联的某个字如果是平声(阴平、阳平 , 即第一声、第二声) , 下联的同样位置的字就应该是仄声(上声、去声 , 即第三声、第四声);如果上联的某个字是仄声 , 下联的同样位置的字就应该是平声 。
关于"平仄相对" , 还有两个点:1.一三五不论 , 二四六尾分明——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平仄相对的限制 , 但第二、四、六个字及末尾的字必须符合这个要求;2.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声 , 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 。
所以 , 区分上下联的方法很简单 , 只要看最后一个字就可以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 , 是上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 , 是下联 。
有些所谓"对联" , 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平声或者都是仄声 。这样的"对联" , 是不符合制造联要求的 , 也就可以随意来定它的上下了 。
上下联如何区分上下联关于上下联的区分:
1、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联律通则》要求:上联收于仄声 , 下联收于平声 。也就是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声调是上声、去声)的是上联 , 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声调是阴平、阳平)的是下联 。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庆”是仄声 , “春”是平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