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和选“贤”制,孰优孰劣,为何经常上演争储血案

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现代人通常都视之为腐朽落后的一项封建制度 。在现代人眼中,选择继承人,再怎么都应该看哪位候选人更加“贤能”,而不是以其出身来决定继承资格 。
然而,所谓“贤能”,却是最难以量化衡量的一个标准 。历史上,正因为人们对贤能的看法不一,导致了太多的历史悲剧 。

嫡长子继承制和选“贤”制,孰优孰劣,为何经常上演争储血案

文章插图
商朝最后一位国君商纣王,史称“资辩捷急,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堪称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商人选择他作帝王,某种程度上,正是选“贤”的结果 。可商纣王虽然才能出众,却“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他坐上国君之位后,凡事都喜欢自作主张,专横跋扈,丝毫听不进别人劝谏 。时间一长,商纣王便成了只能听阿谀奉承之声的暴君 。最终,商纣王被天下人抛弃,葬送了成汤江山 。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商纣王不够“贤能”吗?那么在选择他作太子时,为什么鲜少有人能指出?
在深入研读历史之后,司马光曾感叹道:“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司马光是在看到知伯被韩、赵、魏三家所灭后,有感而发 。以他的观点,德才兼备称之圣人,德才皆失称之为愚人,德胜才称为君子,才胜德称为小人 。知伯为人,身强体壮、才艺过人、能文能武、坚毅果断,但却失之于仁 。所以,在司马光眼中知伯是有才而无德之人,应称之为“小人”,原本就不应被立为继承人 。商纣王就与知伯类似,也是有“才”而缺“德”的小人,所以才葬送了成汤江山 。
嫡长子继承制和选“贤”制,孰优孰劣,为何经常上演争储血案

文章插图
【嫡长子继承制和选“贤”制,孰优孰劣,为何经常上演争储血案】然而,司马光的选“贤”标准又是否可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