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于禁降关羽,庞德为什么誓死也不肯向关羽投降呢

不久 , 关羽使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 , 将军傅士仁守公安 , 自率军攻樊城 。有关进攻樊城这件事 , 《三国演义》中说是樊城守将曹仁奉曹操之命主动来打荆州 , 然后刘备、诸葛亮命关羽起兵迎杀将去 。但根据正史记载 , 并不是这样 。当时曹仁悬军固守樊城 , 并未去惹荆州兵 , 曹操也没有向曹仁下达过主动去进攻荆州的命令 , 而应该是关羽自己主动起兵去打樊城的 。史书中也找不到任何刘备下令关羽去打樊城的线索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推测打樊城是关羽擅自行动 , 但去打樊城之前至少是派人请示过刘备的 , 刘备起码是同意了的 。我同意易中天的这—推测 。
曹操使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率领七支军队助曹仁 。曹仁使于禁、庞德屯扎樊城之北十里处 。会天大霖雨十余日 , 汉水暴溢 , 平地水深数丈 , 于禁等七军皆被水淹没 。于禁与诸军登高避水 。关羽率军乘大船来攻 。于禁等人走投无路 , 于是向关羽投降 。庞德在堤上 , 披甲持弓 , 箭不虚发;自平明战到日中 , 勇力倍增 。而水势更盛 , 吏士尽降 。庞德乘小船欲投樊城曹仁 , 船被水颠覆 , 独抱船浸覆水中 , 为荆州水军所获 , 擒来见关公 。庞德睁眉怒目 , 立而不跪 。关公对庞德说:“你兄在汉中 , 你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 , 我要用你为将 , 不早降何为?”庞德骂道:“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 , 威振天下 。汝刘备庸才耳 , 岂能敌耶?我宁为国家鬼 , 不为贼将也!”羽杀之 。令将于禁暂且押回荆州牢中囚禁 。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放水淹七军”说关羽是有预谋的决开襄江(汉水流域)水淹七军 , 而事实不是这样的 。水淹七军是由于大霖雨导致汉水突然上涨所致 , 魏军是遭受了自然灾害 , 并不是关羽有预谋的决水所致 。关羽利用大水 , 率领水军乘势消灭了敌人 。当然虽说是天灾 , 亦有人谋的作用 。因此 , 双方的胜负也并非完全取决于天灾 , 也有军事指挥官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但是遭受天灾而水淹七军和事先谋划而水淹七军 , 从性质上说毕竟是两回事 。此外 , 庞德“抬榇决死战”的情节是虚构的 。庞德虽然表露出要与关公决一死战的决心 , 但并没有在行军作战中抬着棺材 。庞德曾说:“我受国恩 , 义在效死 , 我欲身自击羽 , 今年我不杀羽 , 羽必杀我 。”
(语出《三国志·庞德传》)《三国演义》根据庞德的这番话 , 又或加之当时舞台戏剧情节衍化为“抬榇决死战”的情节 , 以追求戏剧性的效果 , 因为写小说需要精彩 。
此外 , 庞德在生死关头的表现与于禁相对比 ,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于禁早年追随曹操 , 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革命” , 可以说是“根红苗壮” , 资格很老 。而厐德半路来降 , 在萺操那些旧将眼中看来 , 自然是“出身不好”;而他的堂哥庞柔在汉中为官 , 属于“有海外关系” , 属于“社会关系复杂”;故主马超又在刘备手下为大将 , 这更是有“历史问题” 。凡此种种 , 属于“五类分子”已经毫无疑问 。必然属于是怀疑对象 。所以诸将“颇疑之”(《三国志·庞德传》)但是 , 紧要关头 , 于禁投降了关羽 , 而庞德却宁死不屈 , 昂首就义 。难怪曹操“闻而悲之 , 为之流涕 。”(《三国志·庞德传》)慨然说:“于禁跟从我三十年 , 何临危处难 , 反不及庞德呢!”庞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 对那些诬蔑自己的人进行了坚决的回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 给自己“彻底平反”了 。秦王朝的李斯说得好:“物不产于秦 , 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 , 而愿忠者多 。”
庞德既然宁死不屈 , 昂首就义 。再来说说于禁最后的结局 。等到后来孙权袭取了荆州 , 从狱中放出于禁 , 禁复在吴 。等到魏文帝曹丕践阼即皇帝位 。在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 , 孙权把于禁遣返魏国 。魏文帝曹丕召见了于禁 。于禁须发苍白 , 形容憔悴 , 拜在地上 , 涕泣顿首 。曹丕就例举春秋时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安慰于禁 , 拜为安远将军 , 遣于禁到邺城去参谒高陵(曹操陵墓) 。曹丕事先使人在陵屋中画上壁画:关公俨然上坐 , 庞德愤怒不屈 , 于禁拜伏于地哀求乞命 。于禁见了 , 羞愧难当 , 气愤成疾 , 不久而死 。曹丕作为帝王 , 抓住臣子小辫子不放 , 采用了“不给出路”的政策 , 用精神折磨的办法杀害了于禁 , 未免太损!司马光说:“于禁将数万众 , 败不能死 , 生降于敌 , 既而复归 。文帝(曹丕)废之可也 , 杀之可也 , 而以画陵屋以辱之这种方法逼人至死 , 这不像君王的作为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魏纪一》)你看曹丕对于禁说得多么宽容 , 还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故事宽慰 , 说得多好听 , 背后却搞如此小动作 。所以说 , 看一个人千万不能看他说啥 , 而是敏锐的观察他做了些啥 。此事虽大(此事虽然讲的是国家大事) , 可以喻小(然而也可以用来比喻小的事情);此事虽古 , 可以喻今 。在现实生活中 , 我们身边确实有这样一些人 , 心口不一 , 说一套做一套;一些人甚至有“姿貌威容” , 从外表看甚至仁厚儒雅 , 器度不凡 , 但是深入一接触 , 其实鸡肠小肚 , 遇事斤斤计较 , 而且忌妒心很强 , 原来表里不一 。即所谓“羊质虎皮” 。所以现实生活中 , 看人决不能光看其表 。所以 , 看历史 , 不尽尽“知兴替” , 还可以见微知著 , 知人事知世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