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没有影响??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没有影响自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天子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然而周王室已经没有实力来镇压各路诸侯,“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天子明面上还是天下共主,但诸侯纷起,互相伐战吞并 。先有春秋五霸,后出战国七雄,及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秦,可以说统一的思路越来越清晰,这是为什么呢?
?
一、周天子不复从前,诸侯欲取而代之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为了保障周朝的统治,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任人唯亲,初时亲族同心,尊周天子为共主,武王去世后,继位的周成王幼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摄政六年,等到成王长大后,还政于成王,没有贪恋王位,有了这个先人表率,西周历代天子也是贤明的居多,其余诸侯又大部分是天子同宗,因此叛乱少而周朝稳定 。
?
昭穆时期,周朝东征西伐,王朝疆土不断扩大,有力地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但用兵太多,周朝开始由盛转衰,西北戎狄渐兴,此后几代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 。等到周幽王,朝政腐败,伐战失败,天灾频仍,为博美人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戏诸侯,没想到第三次犬戎真的来犯,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周平王虽然迁都,但之前那个呼风唤雨、国力强盛的周朝已经不复存在,被犬戎灭国而使周王室名誉扫地,少了约束,各路诸侯纷纷开启争霸的“副本”,小国不再觐见,暗谋自强,大国跃跃欲试,妄图取周而自代之 。
?
二、从称霸、称王到称帝,统一已成必然
西周灭亡,周天子威严尽失,周平王连迁都要靠别的军队来护送,就算建立东周也无力再管诸侯国,虽然诸侯们有异心,但谁敢表露?估计话一说出口就被百国灭了,于是小国蓄积实力,只为自保,大国虽强,也有取代周朝之心,可暂时没有一国能打赢天下所有国,正在各国厉兵秣马之际,管仲帮齐桓公想到一个法子:“尊王攘夷”,团结其他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建立威信,又举行诸侯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此后强国君王纷纷效仿,名为诸侯之长,代表诸侯朝见天子,实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地位早已胜过天子 。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三家分晋,周天子碍于武力不足,顺水推舟,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战国七雄的局面确定 。七雄之中,任意一国都强于周,加之西周分封的诸侯国都被竞相吞并,于是进入一个竞先称王的时代,经过重新洗牌的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没有一点作用,统一的任务交到七雄手上,更换新的天子已经成为必然 。
?
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天下百姓苦战久矣
农业乃兴国之本,秦孝公用商鞅变法,鼓励耕战,秦人“虎狼”之名得以闻名山东六国 。何为耕战?就是平民百姓只做两件事——耕田与作战,甚至为了保障秦人不参与经商这类当时看上去是“投机倒把”的行为,商鞅大力打击商业、手工业,实行重农抑商,商人虽有钱万金,然而地位地下,连农夫都不如 。为什么秦国能撑得起这么多次战争,能够灭了一国又一国,不仅是因为军功爵制激发士气,还在于粮食供应得上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没有影响??】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工具得到改良,生产力也大大提升,各国经济也随之提升,一个特别的制度:郡县制出现,农业生产、政治制度跟上去了,然而面对日益扩大的兼并战争,各国不得不征收大量粮食,最严重时还强行收走农民的口粮,导致百姓每天吃饭只有上顿没有下顿,甚至只得易子而食,战争之久,民不聊生,天下苦战久矣,和平统一的呼声越来越盛 。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国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实不只秦国,战国早期的魏国、临海大国的齐国、合纵纵长的楚国都有机会统一天下,然而这些国家的国君目光都太短浅了,明君只有一代,从春秋到战国,统一思想逐步兴起到确定,秦国虽为后起之秀,却能够一统天下,在于国家变法的彻底,几任国君能够洞悉百姓之苦,承上启下,贯彻统一思想 。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有没有影响??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