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是谁的陵墓( 二 )


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仅存遗址)、左右配殿和神帛炉 。第二进院落以陵寝门(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棂星门及石供案等 。方院之后为圆形宝城、明楼和墓冢 。
泰陵是明十三陵未向公众开放的一座陵寝,锈迹斑斑的铁栅栏大门紧锁,高大的红色墙体经历了时光的磨砺已黯然失色,让人看着更加感叹岁月的无情,祾恩殿残垣断壁的石阶石台和陵园苍松翠柏,见证了昔日威严和气派的皇家陵寝 。陵园内许多建筑都已不复存在,远远望去陵区标志性建筑明楼依稀可见 。
十三陵泰陵是谁的陵墓2泰陵营建虽然只有10来个月的时间,但却不是一帆风顺 。祝允明《九朝野记》和孙绪《无用闲谈》曾记载,泰陵营建中在开挖玄宫金井时,曾有泉水涌出,“水孔如巨杯,仰喷不止” 。吏部主事杨子器亲眼看到,如实上奏朝廷 。在古代的风水观念中,金井出水,被视为不祥 。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历代帝王大都十分重视选择陵地,据说,天寿山间明堂广大,群山似封若闭,中间水土深厚,明成祖就降旨圈地80里,做陵区禁地,将它改名为天寿山 。
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故称十三陵)、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
泰陵的归属者
其中,泰陵是明十三陵中第六座陵寝,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位皇帝孝宗敬皇帝朱佑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 。泰陵墓主是孝宗朱佑樘,宪宗三子 。孝宗朱佑樘的年号是弘治;谥号则是敬皇帝 。此人于1470年七月三日生,十一年十一月八日立为皇太子,二十三年(1487)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弘治 。
育有2子,3女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七日去世,终年36岁 。谥“建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十月十九日葬于泰陵 。朱佑樘是在明代中不设妃嫔的皇帝 。孝康皇后张氏,成化二十年八月八日去世,合葬泰陵 。
孝宗在位期间,勤于理政,选用贤臣,当时被任用的徐漙、刘建、李东阳、谢迁、王恕、马文升等人,都是正直忠诚的大臣,在弘治一朝发挥了较大作用 。孝宗常召阁臣至文华殿,让大家共议大臣的章奏,写出批词后,自己再批改颁发 。所以,阁臣李东阳高兴地说:“天顺以来,30余年间,皇帝召见大臣,都只问上一二句话,而现在却是反复询问,讨论详明,真是前所未有啊!”
弘治十三年(1500年),大学士刘健上奏说,晚朝散归后,天色已黑,各处送来的文件往往积压内阁,来不及处理,如有四方灾情,各边报警等事务,就有耽搁的可能 。于是,孝宗特定除早、晚朝外,每日两次在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 。从此出现了“平台召见”这一新的朝参方式 。
由于孝宗一朝,削弱了太监乱政的现象,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挽救危机的治国措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史称其时为“弘治中兴” 。
然而,孝宗的“中兴盛世”,不但短暂,而且孝宗的魄力也远不及明初几帝为大 。例如,太监李广,曾用符箓祷祀等左道之术蛊惑孝宗,又假传圣旨,授传奉官,接纳贿赂,擅夺民田,大兴土木建造府第,还引来万泉山水环绕四周 。御史张缙、给中叶绅交章论劾,孝宗却置之不问 。后李广惧罪自杀 。
又如,后家张氏,横行霸道,孝宗命司礼监官萧敬及侍郎屠勋前往查处,他们秉公办事,触怒了张家,张皇后便大发雷霆 。孝宗不对后家裁抑,却只是委屈其间,从中和稀泥 。由于孝宗处事优柔,不能果断地惩治豪强,弘治年间,王公、勋戚侵吞民田的情况仍比较严重 。据弘治二年(1489年)统计,顺天府的各项庄田总数达332座,占地33000余倾 。
这样一来,泰陵非改址不可 。当时的督工太监李兴,为武宗所宠信,势焰薰灼,不可一世 。他见有人对他主管的修陵事提出了意见,十分气恼 。工部左侍郎李钅遂 ,希望陵寝尽快工成,也认为杨子器多言 。
他们偷偷命人堵住泉眼,上疏说杨子器“诽谤狂妄”,武宗不问青红皂白,下令将杨子器关进了锦衣卫大狱 。其他知情官员见状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更不敢为杨子器分辨求情 。恰巧,这时有个新被起用的知县,莆田人邱泰,来到京城
见京城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就上疏说:“子器比奏甚有益,盖泰陵有水,通国皆云 。使此时不言,万一梓宫葬后有言者,欲开则泄气,不开则抱恨终天 。今视水有无,此疑可释 。”武宗觉得有理,命司礼监太监萧敬押解杨子器前往泰陵,一同察看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