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年少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但载沣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清朝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载沣多灾多难 。这三年,是其一生最遭难的时期 。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认为载沣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 。
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 。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 。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 。载沣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 。载沣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
爱新觉罗·载沣的人物评价周恩来曾对载沣作出过公正全面的历史评价:
①载沣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况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临终推上监国摄政王的高位的 。其实,不是因为载沣适合做摄政王,慈禧才选了他 。而正是因为他不适合,慈禧才选他的 。这个历史责任不能由载沣来负担 。
②载沣在辛亥革命爆发后主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 。他后来也没有主张对革命进行武力反抗,也没有站出来反对宣统皇帝“逊位” 。
这些表现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客观上有利于革命 。还说;到了民国以后,贵族和遗老中有人不遗余力地进行复辟大清王朝的活动,但载沣却始终没有积极参与 。这一点也是难得的 。
③载沣后来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溥仪的父亲,如果他移住长春去依靠他的儿子,在人情上是说得过去的 。这同溥仪去当“皇帝”是不同的,同溥杰等人为“满洲国”效力也不一样 。
但他毕竟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个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 。他在日伪的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 。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 。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
④到了民国时代,载沣还一直在王府里坚持实行前清的旧礼,好象是要永远坚持下去 。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通进步的表现 。
⑤载沣的国学底子很深厚,又是清朝末年到民国、到日伪时代历史的活见证,他如果能够有更长的寿命,一定会对文史研究做出很好的贡献 。
扩展资料:
1900年,随着义和团运动在京津一带如火如荼地发展,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在这一年的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突然照会驻京的各国公使馆,表示不再对公使馆进行保护,并限令一切外国人需在24小时之内离京 。
【应该如何评价载沣】各国公使得知此消息后,十分愕然 。深夜,各国公使致函总理衙门,要求对离开时间能够进行宽限,并要求总理衙门在第二天上午9时进行答复 。
6月20日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更是气势汹汹地坐着轿子打算到总理衙门质问清政府为何要求外国人撤离,当克林德一行行进到东单楼时,被神机营章京恩海率领的巡逻队拦截 。
素以跋扈著称的克林德向巡逻队拔枪射击,双方发生交火,在激战中克林德被击毙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此事成为后来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借口 。
8月14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并派出了以奕_和李鸿章为首的议和团与西方列强议和,经过双方的讨价还价,12月27日清政府接受了列强们提出的12款《议和大纲》 。
其中第一款就写明“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国派亲王专使代表中国皇帝致惭愧之意,并于被害处树立铭志之碑” 。
关于立碑一事,清政府答应得十分爽快 。但关于赴德去“道歉”的亲王人选,清政府迟迟没有定下来,因为让一个天潢贵胄远渡重洋去战胜国道歉,此等屈辱事唯恐避之不及,怎会有主动请缨者 。
正当亲王人选久拖不决时,德国新任驻华公使穆德向清政府的议和大臣李鸿章和奕_推荐了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 。
载沣之所以成为赴德道歉的不二人选,德国人看重的是载沣的身份特殊,作为光绪皇帝的胞弟,慈禧的亲外甥,载沣的地位相比于其他亲王更尊贵,更能表现出清政府的“道歉诚意” 。
在确定了人选后,1901年6月5日,远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绪帝正式任命载沣为“头等专使大使”,并任命前内阁侍读学士张翼,精通德语的副都统荫昌为参赞,随同载沣出访 。
- 应该如何去除猫咪的牙结石
- 怎么查个人所有银行卡 如何查自己名下的银行卡
- 应该如何训练八哥会说话
- 应该如何正确的超车
- 老年人在家如何打发时间
- 如何自己做条形码 条形码怎么弄
- 如何看待3名醉酒男子因吉林长春某店上菜慢殴打26岁女店主,按地上拎菜刀威胁
- 应该在什么地形区修建水库
- 应该怎么把电脑的储存空间扩大
- 应该怎么给猫换猫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