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关于寒食节,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代,晋国宫廷发生内乱 。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夺其王位,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晋国太子重耳与忠臣介子推等人流亡在外,有一日,他们在山中迷路,粮断援绝 。于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汤解重耳之饥,重耳十分感动 。十九年后, 重耳返回晋国,成为一国之君,史称晋文公 。当时,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对他们论功行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可当他亲自去请时,介子推已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了 。后来,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晋文公十分悲痛,为表悼念之情,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
文章插图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掐了一些柳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
但也有学者考证,寒食节其实源于周代禁火制 。古时候生产力不发达,人们会保存火种 。初春天气干燥,一个不小心,存留的火种很容易引发火灾 。此时,古人会举行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火,叫做“改火” 。
在禁火与改火之间的时期,人们只能吃冷食,所以叫“寒食节”,后来,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据说,这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
上巳节则是农历三月初三,在古代是一个相当盛大的节日 。人们会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诗》中还记载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的故事 。此后,上巳节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与朋友们的“兰亭之会”就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曲水流觞”活动 。
清明节都有哪些习俗呢?
扫墓祭祖
文章插图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 。按照习俗,祭扫的顺序首先是要将墓园打扫干净,其次是祭祀,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地得到山川的灵气 。按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踏青
文章插图
踏青也叫踏春、探春、寻春、春游 。清明前后正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柳临风”的季节,春风和煦,风光满眼 。人们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放松身心 。
插柳
文章插图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 。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我们不提倡哦 。
牵钩
文章插图
“牵钩”是古称,其实就是现代的拔河运动 。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牵钩这种运动来增强人民的体质 。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两头分为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各自用力拉绳,鼓乐齐鸣,双方助威呐喊,热闹非凡 。
放风筝
- 8k纸和a4纸一样大么,8k纸和a4纸的尺寸一样吗?
- 太上老君是谁的门生,太上老君是谁呀
-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一句,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前面是什么燕子飞进家
- 祝福母亲节的句子,小学生祝福妈妈的语句
- 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一天中什么时候最热
- 上下c是什么品牌
- 冻鲍鱼和活鲍鱼的区别
- PET在注塑模具设计中的收缩率是多少
- goodyear是什么牌子的轮胎
- 土龙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