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风俗习惯,在解放前,阿昌族为什么会有抢亲的风俗?( 二 )


普遍行土葬,对患传染病或其他非正常死亡者则行火葬 。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和一些祭祀活动等 。
禁忌:忌拍摸男子的肩头和妇女的包头、衣物 。不能手拉手赠物 。客人不得从后门出入 。不许用脚碰或跨越火塘 。借宿时,即便客人是夫妻也不得同居一室 。
被子头尾不能颠倒盖,不许坐在帽子、上衣和枕头上 。不能直接喊有子女者的名字,须以其子女的名字称其为某某的父亲或母亲 。除晚上谈情说爱时或节日外,禁止随意吹芦笙 。禁止砍伐供奉的大青树 。刀子不能放在锅、碗和谷米上面 。
3、景颇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黑色对襟短衣,裤腿短而宽;妇女多穿衣领周围缀满银泡、银链的大襟短上衣和用红毛线编织的艳丽筒裙,戴毛线护腿 。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常饮自酿水酒,喜嚼用草烟、芦子、熟石灰等配成的“沙枝” 。
有对歌结交的习俗 。正常死亡行土葬,否则行火葬 。
禁忌:忌讳骑马进寨 。进门先拖鞋,进屋后不应久立,要按位置就座 。妇女不得托下巴而坐,不能跷二郎腿 。不许在长辈面前开玩笑,做怪动作,乱翻动包头 。不许外人触摸身边佩挂的刀枪 。
4、阿昌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蓝、白、黑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 。已婚女子穿裙子和窄袖对襟上衣,未婚则穿长裤;每逢节日,妇女都要佩戴银饰 。
饮食:以大米为主食,辅以薯类、蔬菜、肉类等,嗜酸性食品,普遍有嚼槟榔的习惯 。
青年男女恋爱、社交自由,若成婚需经父母同意,家中无子,可招婿上门,所生孩子随母姓 。一般行土葬,非正常死亡者须火葬 。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会街节等 。
5、布依族风俗习惯
服饰:男子多穿对襟短褂、长裤,包头巾;妇女大多穿右衽大襟衣,下着长裤或百褶裙,戴各种银质首饰 。
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逢年过节喜吃糯米糍粑,腌酸菜比较有名 。
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盛行“赶表”习俗 。行土葬 。除过春节、端阳节、中秋节以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等富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 。
禁忌:忌讳外来夫妇在主人家中同宿 。主人不得从客人面前经过,须从其背后绕行 。有的地方还禁止搬动或用脚碰火塘上的三脚架 。
阿昌族的主要基本简单生活习俗
生活风俗
一、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 。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
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 。
节日内容丰富多彩,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
二、礼节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闻名 。
好客的特征又体现在“以酒待客”上 。如果亲戚、好朋友来家里,一定要请他们喝米酒、吃饭,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诚心 。
有贵宾自远方来,还要在村口请他喝“进寨酒” 。阿昌族无论是亲戚、邻居、朋友大家经常往来,谁家办红白喜事、建房盖屋,大家都主动前去帮忙 。在阿昌族寨子里,在岁末农闲时,年轻人结婚办喜事的较多,发婚宴喜帖之风气较盛 。
人们礼尚往来,守望相助,平时往来互赠的礼物是糖果、饼干、饮料等 。在参加婚礼时,可送钱,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 。
频繁的交往加强了大家的联系 。
三、婚姻
阿昌族的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实行幼子继承制,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
过去,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伙子到喜爱的姑娘家附近或竹丛里,用葫芦笙吹奏悦耳动听的曲调,逗引姑娘,有些地区则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在火堆旁,互相对唱情歌,往往通宵达旦,称为“串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