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意思( 二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佳句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 。“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 。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著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 。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像的广阔天地 。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著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 。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 。那么,当卖炭翁饿著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 。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 。这是全诗的诗眼 。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 。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 。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 。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 。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 。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 *** 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 。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
讲解《卖炭翁》描写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 。
这首诗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到当时的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让读者看到一个烧炭的老人过著的十分穷苦的生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烧炭的老翁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全部赖以为生的东西,只不过是一把斧头、一挂牛车,再加上十个被烟火熏黑的手指头 。他没有妻子也没有儿女,孤苦伶仃的一个人,在南山上伐薪、烧炭,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劳动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烧炭的老人对生活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他仅仅希望有吃有穿,维持一种最低的生活 。按理说,一个人养活自己一个人,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就连这样一个愿望,他也难以实现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东西,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烧了炭,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却单薄得可怜 。衣服单薄本该盼望天气暖和,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忧炭贱愿天寒”,他宁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卖一点炭钱 。这种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悲惨的处境和生活的艰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