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粽子的特点,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本文目录
  • 1.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 2.嘉兴的粽子为什么这么出名
  • 3.粽子的种类、特点及做法
  • 4.嘉兴粽子有什么特点
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浙江嘉兴离上海、杭州、苏州都不远,从前人出行主要靠船 。为了生计,他们常常将农产品运到这些地方去销售,尤其上海 。一来一去加上销售的时间一般需要5-7天 。在船上支锅烧饭比较麻烦也很不安全,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 。

嘉兴粽子的特点,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文章插图

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嘉兴棕子有名气是因为:一是地方小吃变成了产业生产,各地棕子都不象嘉兴棕孑做到全国各地了 。二嘉兴做棕子的糯米是一种生长期较长的稻谷,日照时间长,米质糯软 。三做棕孑的糯米要经过配方调料浸泡一定时间,浙江嘉兴地处江浙两省交界,沪杭中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物产丰富,而粽子为嘉兴主要特产,并以五芳斋的鲜肉粽子尤为出名,它始于1921年,至今已近70年的历史 。

嘉兴粽子的特点,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文章插图

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嘉兴粽子是浙江嘉兴特色传统名点,具有悠久历史 。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 。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被誉为“粽子之王” 。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嘉兴人不仅是端午节吃粽子,婚丧嫁娶,远赴求学,各个场合,以至于日常的早中晚餐,都有可能在吃粽子 。粽子在嘉兴和面条,馄饨,小笼,烧麦同等地位 。
【嘉兴粽子的特点,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嘉兴粽子的特点,嘉兴粽子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文章插图

说到吃粽子就想到了端午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也是政治家,这浙江这边粽子以嘉兴为首,然而在嘉兴众多的粽子品牌中以五芳斋的粽子为粽子之王 。
嘉兴的粽子为什么这么出名嘉兴粽子,是嘉兴著名特产,嘉兴传统名点,具有悠久历史 。嘉兴粽子以糯而不糊,肥而不腻,香糯可口,咸甜适中而著称 。尤以鲜肉粽最为出名 。嘉兴粽子因其滋味鲜美,携带方便,食用方便而备受广大旅游者厚爱,有“东方快餐”之称 。嘉兴粽子的历史源远流长 。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源头之一,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 。汉唐以来,嘉兴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 。唐李翰在《嘉兴屯田政纪绩》中云:“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见清《嘉兴府志》记载“唐·李翰的《嘉兴屯田政纪绩》”)清·嘉兴府知府许瑶光重辑《嘉兴府志》卷三十三《物产》中提到:19世纪中叶时,嘉兴府地区所产的糯米品种就有诸如:白壳、乌簔、鸡脚、虾须、蟹爪、香糯、陈糯、芦花糯、羊脂糯等三十几个品种(见清《嘉兴府志》“糯米”内容) 。同时,嘉兴历史上还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猪生产基地,肉鸡和鲜蛋产量和质量也很高 。这些丰富优质的农副产品原料,为发展各类花色粽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也是后来形成五芳斋粽子独特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 。明朝《万历秀水县志》卷一云:“端午贴符悬艾啖角黍饮蒲黄酒,妇女制绘为人形佩之曰健人,幼者系彩索于臂 。”(见明《万历秀水县志》)明朝《崇祯嘉兴县志》卷十五云:“五日为端阳节,祀先收药草,食角黍 。”(见明崇祯《嘉兴县志》) 。而且,随着民间习俗的传承发展,粽子的制作技艺也日渐成熟 。明《续修四库全书》(二一五·子部·谱録类)第11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易牙遗意”二卷([明]韩奕撰)卷下云:“粽子—用糯米淘净夹枣柿轧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 。”“又法:以艾叶浸米裹谓之艾香粽子,凡煮粽子必用稻柴灰淋汁煮亦有用些许石灰煮者欲其茭叶青而香也 。”(《续修四库全书》)到了清代,嘉兴民间在清明、端午节食粽的习俗更为具体丰富 。清代项映薇着王寿、吴受福增补《古禾杂识》卷一云:“清明日,攀柳条插户钚,小儿女发间缀柳叶 。俗竞以是日前后上墓祭扫, 五芳斋焚烧纸钱;村人聚观,分饷角黍 。”“重午日,梁间贴朱砂辟邪符,胆瓶供葵花、艾叶,正午饮菖蒲雄黄酒 。闺人作蟾蜍袋、蒜葫芦、金蜘蛛、绢老虎、钗梁缀、健人符;市上筛锣击鼓,跳黑面钟馗、红髯天师;南湖观竞渡 。”“[寿案]是日食角黍,谚云‘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 。卷三云:“寒食节,有青团灰粽 。乡人则作茧团,其形如茧,以祈蚕也 。立夏节有麦芽团;端午节有端午粽;七夕有馓子、油堆;中秋有荤素月饼;重阳有栗糕,上插小红旗四面;腊月祀灶有汤团、赤豆饭;新岁有年糕、元宝、寿桃等制 。”(见《古禾杂识》内容8至9页、32页)直至清朝末期,嘉兴一带城乡,每逢过年、过清明节、过端午节,几乎是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 。不仅自己家人作为节令食品,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成为老百姓日常食用的点心食品,在许多城镇都出现了专售粽子的店铺 。《古禾杂识》卷二云:“[受福增]禾城四门,风景各殊 。昔谚有曰‘北门米脚子,南门大粽子,西门叫花子,东门摆架子 。’盖北市向多米行;南市极短,止通乡儎,无大店铺,仅见粥糕团小经营,而某家角黍最大,乡下人竞趋之 。”(见《古禾杂识》内容25页)可见,当时,粽子已然成为民间流传甚广的美食 。除了传统习俗对嘉兴粽子的流播产生重要影响外,嘉兴地区悠久灿烂的点心文化也推动了粽子制作技艺的发展 。嘉兴粽子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颇深 。明朝中叶,东吴西浙,饮食丰富奢华,嘉兴湖州一带的茶食品种丰盛而且做得十分精巧细腻,被称为“嘉湖细点”,驰名江南 。周作人《再谈南北的点心》一文记云:“点心招牌上有常用的两句话,我想借来用在这里,似乎也还适当,北方可以称为‘官礼茶食’,南方则是‘嘉湖细点’……”至清朝末期,茶食品种之多不可胜数,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