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吃乌饭的由来( 二 )


乌米饭是哪里的特产
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 , 唐代即有 。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 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 , 已成习俗 。在中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安徽等地 , 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 。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 , 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 。乌米饭是花溪苗族、布依族独特的风味小吃 。
乌米饭的文化特色
乌米饭历史悠久 , 出现于唐代 , 那时叫“青精饭” , 是道家求长生不死的养生食物 , 为道家斋日的饵食 。杜甫《赠李白》诗曰:“岂无青精饭 , 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资 , 山林迹如扫 。”(海马点评:这句话貌似有同志嫌疑)皮日休《南阳广文欲于荆襄卜居因而有赠》:“青精饭熟云侵灶 , 白裘成雪溅窗 。”陆龟蒙在《道室书事》一诗中说:“乌饭新炊笔饭香 , 道家斋日以为常 。” 张贲《以青食迅饭分送袭美鲁望因成一绝》:“谁屑琼瑶事青食迅 , 旧传名品出华阳 。应宜仙子胡麻拌 , 因送刘郎与阮郎 。”--按 , “青食迅”是青精饭的别名 。说“迅”是因为黑米是煮熟过的 , 加工起来很快 。
乌米饭传说
传说:目莲的母亲在十八层地狱饿鬼道受苦受难 , 目莲修行得道后 , 费尽周折 , 求得恩准 , 去地狱看望母亲 , 但每次备了饭菜都被沿途的饿鬼狱卒抢吃一空 。目莲为了让挨饿的母亲吃上饱饭 , 百思不得其法 , 为此 , 经常在山上徘徊 。有一天(其时为农历四月初八) , 目莲在无奈、烦躁之中 , 不经意地在山上随手摘下身边矮树上的叶子 , 放入嘴中无聊地咀嚼  , 发现这种树叶香润可口 , 叶汁乌黑 。目莲心想 , 如果用这种树叶汁浸米 , 烧成乌黑的米饭给母亲送去 , 就不会遭狱卒抢吃 。于是目莲就将采摘的树叶拿回家捣碎 , 用叶汁浸米 , 蒸煮成乌饭后 , 再给母亲送去 。果然 , 饿鬼狱卒们不再争抢 , 而目莲的母亲总算吃上了饱饭 。目莲也最终救母脱离饿鬼道 。为了褒扬目莲的一片孝心 , 宜兴民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 家家都吃乌饭 , 并一直流传至今 。
宜兴民间制作乌饭的南烛树叶(宜兴俗称“乌饭草”) , 主要生长在宜兴南部丘陵山区一带 , 制作乌饭的米一般以糯米为主 , 掺入部分粳米 , 蒸煮后特别香润可口 。宜兴吃乌饭习俗历史悠久 , 代代相传 。至明代 , 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称:“摘取南烛树叶捣碎 , 浸水取汁 , 蒸煮粳米或糯米 , 成乌色之饭 , 久服能轻身明目 , 黑发驻颜 , 益气力而延年不衰 。”《宜兴县志》亦有记载:“四月初八吃乌饭 , 此日演戏称‘乌饭献’ 。……又传 , 目莲以青精树(一名南天烛)叶浸糯米煮成‘乌饭’ , 瞒过鬼卒救其母 , 此俗传至今 。”
乌饭(黑饭)节是什么时候 。乌饭节畲族乌饭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 , 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 , 家家都做乌米饭 , 全家共餐 , 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 , 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 , 这一天山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 , 取叶煮汤 , 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 , 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 , 并带油光 , 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 , 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来 , 挂于通风阴凉处 , 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 , 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
受畲民影响 , 浙西南山区衢州、丽水等局部地区也有吃乌饭习俗 , 而时间则通常是在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 乌米饭来历
说起乌饭节 , 人们便会想起目莲救母的民间故事 。目莲的母亲因故被阎王打入十八层地狱 。出于对母亲的孝敬 , 叩求到地藏王所赐能打开地狱之门的如意杖 , 给母亲送饭 。目莲每次送给母亲的白米饭 , 都被看守地狱的恶鬼抢去吃了 , 母亲经常挨饿 。为了不让母亲饿肚子 , 目莲翻山越岭 , 遍尝百草 , 发现—种汁液发乌的树叶 , 清香生津 , 提神开胃 , 因其煮成的糯米饭 , 虽然颜色发黑 , 却十分可口 。目莲煮成乌饭 , 送往狱中 , 恶鬼见饭乌黑 , 不敢吃 , 只好给目莲妈吃 。从此 , 目莲的母亲就不再饿肚子了 。目莲为使母亲摆脱地狱之苦 , 一心向佛 , 苦心修练 , 终于感动了佛祖 , 使母亲得以复活 。目莲终于和母亲重新团聚 。千百年来 , 人们一直被目莲救母亲的孝心和事迹所感动 。也出于对各家逝去的亲人不受饥饿折磨之苦的美好心愿 , 便在目莲第一次为母送饭的农历四月初八《也是佛诞日)煮吃乌饭 。这种习俗至今在当涂县部分乡村仍有沿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