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非即舍什么意思

“知非即舍” , 是指知道错误了 , 就要舍弃并且及时改正错误 。
“知非即舍”的小故事: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 , 出家修行后 , 在山中修道多年“苦行” , 其最终认为“苦行”不是解脱之道 , 因此放弃了这种修行方法 , 同时悟得“知非即舍”的道理 。
「知非即舍 , 知幻即离 , 离幻即觉 。」这需要一世的修行…感恩您提此非凡一问 。浅学佛子答题供养 。
此乃《圆觉经》中所教 , 悟入「吾人现前一念净圆觉心」之「顿悟法要」 。此理可当下顿悟 , 然事则须渐修也 。
【知非即舍什么意思】1、知非即舍:谓若能知「诸相非相」即能自然不住于一切相已 , 既不住于一切相 , 即是舍离一切相已 。亦即谓若能以智慧觉悟一切诸法皆是缘起 , 皆空无实性 , 唯是虚妄假相 , 即自能自然不舍而舍已 。
知者 , 般若智慧之「智知」 , 非是「识知」也 。非者 , 指如《金刚经》所云:「若见诸相非相 , 即见如来」中之「诸相非相」也 。舍者 , 离也、不住也 , 无著也 。
2、知幻即离:同「知非即舍」之义 。谓若能以觉智知一切法缘起性空 , 唯虚无实 , 如梦如幻即能自然不住于一切法 , 既不住于一切法 , 即是「不离而离」一切法已 。
所谓「不离而离」者 , 谓修此一「如幻观」法门 , 乃重在「观知一切法 , 性空如幻」 , 日久成熟 , 自然而然的即离一切相 , 故说「知幻即离」;意指行者不要「头上安头」 , 再生起一个「离一切相的意念」 , 因为若再有「离一切相的意念」 , 则又著住在「离一切相的意念」的相上 , 而「非真离」了 。
3、离幻即觉:谓既已智知一切法 , 唯虚无实 , 如梦如幻 , 而不住于一切法已 , 即是觉悟一切性空如幻之实相矣!
离幻者 , 谓知一切法皆无实如幻故 , 不住于一切法也 。觉者 , 即觉悟万法实相也 , 实相即是空相但有幻相故 , 即实空相故不住于有 , 但有幻相故不住于空 , 即是觉悟「中道义」也 。
补充:理可顿悟 , 事须渐修;然理既悟已 , 称性起真修 , 功德当倍速!欢迎追问 。
浅学佛子供养 。感恩 。阿弥陀佛!
释迦佛抬头悟道悟的是什么?今年正月间 , 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 , 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 , 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 , 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 , 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 , 他提出了这个问题 , 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 , 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 , 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 。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 , 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 。他抛弃了王位 , 又出家求道十二年 。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 , 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 。当时印度的宗教 , 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 , 这些修法 , 在释迦牟尼佛以前 , 就已经存在了 。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 , 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 。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 , 三心两意的 , 东面去拜个老师 , 西面去拜个老师 , 这边去套几句话 , 那边去套几句话 。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 , 该下的功夫 , 他都做到了 , 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 , 不是究竟 , 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 , 经过六年 , 认为苦行也不是道 , 只好又离开了 。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 , 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 , 否则便死在那里 , 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 我再讲一遍的原因 , 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 , 也就是要大家知道 , 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 , 做了些什么 , 又是如何修持的 。我们看了他的传记 , 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 , 最后“知非即舍” , 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 , 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 , 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 , 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 , 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 , 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 。我常说笑话 , 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 , 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 , 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 。除了这两种人以外 , 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 。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 , 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 , 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 , 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 , 并不是他没有修成 , 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 。因为那不是道 。由于佛经文字简单 , 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 , 这个名词很美 。“非想” , 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 , 不是思想 , 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 。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 , 其实 , 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 , 完全不同 。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 , 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 , 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 。它不是没有知觉 , 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 , 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 。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 , 达到了这个境界 , 但发现它不是道 , 所以又丢掉不要了 。大体上 , 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 , 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 , 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 , 也是很重要的方法 , 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 , 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 。例如 , 佛在学道前 , 对于数学、武功、文学 , 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 。出家后 , 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 , 但是认为还不是道 。其实 , 假如你真能做得到 , 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 , 即使你没有道 , 别人也认为你有道 , 皈依弟子也都来了 。大家注意 , 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 , 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 , 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 。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 , 当然饿扁了 , 饿得不成人形了 。他这样修 , 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 , 但是六年之后 , 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 , 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 , 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 。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 , 所以离开了佛 , 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 。因为大家都认为 , 出家人应该苦行 , 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 。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 , 恢复了体力 , 才睹明星而悟道 。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 , 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 , 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 , 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 , 这是一个事实 。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 , 以及与修道的关系 , 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 , 恢复了体能 , 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 。那时 , 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 , 只有靠自己 , 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 , 很容易被忽略过去 , 看的时候 , 意思似乎懂了 , 可是没有深入体会 。佛当时的誓愿 , 推开了宗教 , 推开了庄严的辞句 , 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 , 就在这里死掉算了 。不起此座 , 就是这句话 , 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 , 佛在六天之内 , 先得四禅八定 , 再得意生身 , 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 。第七天的凌晨 , 抬头一看 , 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 , 头也不敢抬 , 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 , 抬头一看 , 看到天上的明星 , 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这里岔开一句话 , 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一般认为 , 这也算悟道了吧! 刚才唠唠叨叨的 , 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 , 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 , 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 , 悟道了以后 , 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 , 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 , 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 , 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 , 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 。他从小所受的教育 , 以及出家后 , 各种的修炼、修苦行 , 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 。”萧先生说:“嗯 , 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 , 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 他走了以后 , 一个念头来了 , 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 , 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 , 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 。换句话说 , 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 , 依照道理 , 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 , 缘起性空 , 这个道理很简单 , 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 , 修持了那么多年 , 才懂得这个道理 , 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 , 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 , 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 , 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 , 就一而贯之 , 一切通达了 , 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 , 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 , 我们现在学佛 , 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 , 性空缘起 , 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 , 为什么我们还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 , 不要说做不到菩萨 , 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 , 尤其令我感叹的 , 在现在这个时代 , 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 , 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 , 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 , 国内外搞宗教的 , 搞神秘学的 , 各类各式的花样 , 都非常的发达 , 但社会也更乱了 , 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 , 越来越不对劲了 。由去年年底到今春 , 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 , 所看到的资料 , 修道的也好 , 搞什么的也好 , 到处一片混乱 。唉!真是无一不乱 , 无人不乱 , 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 , 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 , 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 , 有点颠倒因果 。怎么说呢?“倒因为果” , 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 。是的 , 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 , 晓得都是因缘等等 。但是 , 这些学理和道理 , 不是我们的 , 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 , 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 , 我们看了才懂的 。事实上 , 不是我们懂 , 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 , 我们拿到佛的成果 , 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 。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 , 走禅定的路子 , 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 , 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 , 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 , 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 , 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 , 满口的行话 , 但是看看他那样子 , 又一点都不像 。至于说有没有功夫 , 有没有求证到 , 也一望而知 。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 , 你有没有开悟 , 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 , 哪里还需要等你说 。可是现在这些人 , 满口的道理 , 尤其什么奇经八脉 , 这里通 , 那里通 , 热闹得很 。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 ,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 , 把前人修持的成果 , 拿来倒果为因 , 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 , 是理也罢 , 是经验也罢 , 他只怀疑生死问题 , 生命的问题 。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 , 一般讲修证功夫 , 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 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 , 拿来倒因为果 , 然后就变成佛学了 。结果我是我 , 佛学是佛学 , 两个是对立的 , 对于修持一无用处 。所以我经常说 , 佛法——修持的方法 , 与佛学的涵义 , 是完全不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