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思考业务运营模式( 三 )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经历“猜想→验证→迭代→复盘”的过程,通过跪求PM+充分利用运营资源的方式交付用户更多价值,保持业务的竞争力 。
注:上述涉及到的运营方法论,在后续的论证中再做详细介绍 。

如何思考业务运营模式

文章插图
3. 你的业务壁垒是什么?说完了收入和成本,我们还需要思考“业务的壁垒是什么”?即:业务有什么能力挡住竞争者?
首先,先梳理常见的壁垒成因:
  1. 特许经营权:例如:支付牌照、行政垄断(电网/石化) 。
  2. 马太效应:已具备规模经济的能力,利用这个优势守住业务 。例如:京东在当前的规模下,不论是资金成本还是对供应链的议价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后发竞赛者想同质化竞争难度很大,所以拼多多就不这样做 。
  3. 技术能力:搜索、自动驾驶、云计算、图像识别,都是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高门槛提升了厂商的竞争难度 。
  4. 服务深度:一个用户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我的服务(美团),此时业务具备了场景优势(准备去米其林餐厅吃饭,顺便就用美团打个车),各个业务之间相互导流,共建壁垒,并且交叉补贴和协同的空间也很大,综合竞争力自然就强了 。
  5. 品牌溢价:当品牌成功占领用户心智后,更容易从同质化的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可口可乐/天府可乐) 。
  6. 资本:旁白“不好意思,我不是针对你,我是针对在坐所有没融到资的友商(逃)” 。
综上,即使你已经拥有了上述的部分优势,你仍需要观察“你的竞争者表现怎么样”?
4. 你的竞争者表现怎么样?竞争者的表现往往直接决定了业务的“增长率”和“市场份额”,定期的业务竞品分析也是非常必要的,区别于产品设计更关注交互体验、产品架构的合理性,业务端更注重竞品的“业务结构、竞争策略” 。
(1)业务结构:梳理与竞品在业务结构上的差异及业务侧重 。
例:猫眼→票务、宣发、演出、资讯、自媒体/KOL、周边;淘票票→票务、宣发、演出、资讯、自媒体/KOL 。
  • 业务结构上:两个产品大致相同,猫眼比淘票票多了“电影周边”的售卖 。
  • 业务侧重上:两者的主营业务都是票务,但由于猫眼是光线传媒投资控股的,不可避免存在资源倾斜以及与友商的利益博弈,平台排他性强于淘票票 。猫眼的演出模块以平台模式接入第三方供应商,而淘票票背靠阿里接入大麦网,综合服务能力、业务拓展性更强 。
(2)竞争策略:竞争策略可分为“同质化竞争/差异化竞争”,具体选择哪一种,是由业务的属性/市场饱和度决定的 。
  • 同质化:在百团大战、打车大战中,用户的核心诉求就是“低价”,此时就需要“同质化竞争”,拼的是规模增速和资本投入 。
  • 差异化:如果赛道上的先行者已经有了较大的先发优势,此时再同质化竞争,难度就很大了 。选择做差异化的服务,是突围红海的路径之一 。例:京东通过自建物流体系,全国直营成网,保障了物流的速度,使得京东购物的时效体验远超淘宝/天猫,赢得了口碑和市场 。
5. 业务的第一关键指标(OMTM)是什么?
《精益数据分析》中提到:在创业的各阶段/时间点,只能关注一项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将帮助业务保持专注和速度 。
首先,作为第一关键指标,它应该是:
  • 能够代表当前阶段的业务目标的,以便我们将精力和资本都投入在达成业务目标的路径上 。
  • 足够简单直接的,以便于所有项目组的成员都能理解它的意义 。
  • 可操作的,如果指标的变化与实际可执行的动作不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难以影响,则该指标将不具备指导意义 。
其次,随着业务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业务目标的改变也会导致第一关键指标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