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笔礼的目的和意义

开笔礼上,启蒙老师十分注目 。能书会画、古文底子很厚,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全部穿汉服出场,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 。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造势”,希望通过用朱砂“开智”这种新颖的仪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 。
开笔礼,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 。其仪式是根据一些传统的习俗构拟而来 。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这一仪式俗称“破蒙” 。
开笔礼准备工作: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应使用中国传统民族服装——汉服 。老师可穿上朱子深衣,男学生可穿直裾,女学生穿上襦裙;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孝顺父母的教育时,老师不是直接诵读古文,而是将文章讲解的比较通俗易懂,迎合孩子的需要 。在开笔礼的最后,学宫还安排学童们看了木偶专场表演,动静结合 。
开笔礼主要特点:古今结合,有时代特点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学宫取“开笔”有关寓意,订做小博士服,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更贴近现实生活 。寄托祝福随后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孩子们面前,在他们的额头中间点上红印,祝福他们从此眼亮心明 。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将写满祝福语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孩子 。
开笔礼的重要意义在古代,儿童一般四至七岁便要入私塾读书,无论出身贵贱,若要开蒙入学,一定要行“入学礼”,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 。
在周诸侯学校的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名泮(音读盼)水,所以学校也称为“泮宫” 。后来也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 。
古代的学童入学要行大礼,都需进行入学仪式 。《礼记·王制》记载:“学童首先换上学服,拜笔、入泮池、跨壁桥,然后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学礼 。”
第一步:正衣冠 。
《礼记》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衣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要“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
第二步:拜先师 。
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泮池上的泮桥,先祭拜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 。然后再拜私塾先生:三叩首 。以教育学生尊师重教 。
拜先生时,学生还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即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德圆满;干瘦肉条,用来表达弟子的心意 。
第三步: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以后要互帮互爱 。
然后学生们还要“净手” 。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 。表示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以后学习时心无旁骛 。
入学礼完成以后,还要由先生进行“开笔礼”,主要有:朱砂开智、击鼓明志、描红开笔 。
一,朱砂开智 。
由先生手持毛笔,蘸朱砂在学生的眉心处,点上一颗像“痣”一样的红点 。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儿童开启智慧,从此以后目明心明 。
二,击鼓明志 。
“击鼓明志”就是通过击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就说明你的志向就越远大 。其目的在于希望孩子以后茅塞顿开、创业建功 。
三,描红开笔 。
最后先生教学生执笔,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个“人”字,由学生临摹,表明这一天你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 。
入学礼和开笔礼完成以后,学生们就开启求学之路了!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对儿童进行这些古代礼仪,其中这开笔礼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 。
这些礼仪,既可增强孩子们的仪式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尊敬教师,从而对学习也产生一种敬畏人心 。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
开笔礼的意义,开笔,是中国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俗称“破蒙” 。在开学季的时候一些学习会将新生开学仪式与开笔礼的传统元素结合 。下面是开笔礼的意义 。
开笔礼的意义1开笔礼,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俗称破蒙 。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并教读书、写字,然后参拜孔子像,才可以入学读书 。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 。
意义
开笔礼上,启蒙老师十分注目 。能书会画、古文底子很厚,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统一穿汉服出场,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 。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造势”,希望通过用朱砂“开智”这种新颖的仪式,吸引他们学毛笔字,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