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服力役、缴纳贡物、军事保卫等义务 。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作用是巩固西周的统治,拓展疆域 。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
实施分封制的意义:
1、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 。
2、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 。
3、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 。
4、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
西周时期周人主要通过什么制度来确立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西周时期周人主要通过礼乐制度来确立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关系 。西周的礼乐制度确立了社会各阶层的亲疏远近、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界定着人们在社会秩序中的具体位置,协调着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人人各就本位,各尽其分 。古代的礼乐制度,孔子重视的是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西周实行什么制度西周时期的主要社会制度有分封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礼乐制度、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等 。“西周”除了朝代名,还是东周时期的国家名称,即西周侯国(前367——前256),是战国末年周王室分裂的产物 。
一、分封制度 。
1.分封制又称封土建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 。
2.积极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
二、宗法制度 。
1.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由它构成了等级阶梯,形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 。
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大小宗具有相对性 。血缘纽带与政治相结合(国与家)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森严的社会等级 。
三、井田制度 。
1.井田制是中国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但臣下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还要交纳一定的贡赋 。
2.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作为一个耕作的单位,称为一田 。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 。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 。也有以一田为一夫,十夫为一井,再以百夫、千夫作为计算大田的单位的 。
四、礼乐制度 。
1.西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
2.西周礼乐制度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 。
五、西周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 。
1.西周时代的官吏制度,一部分学者认为,肯定是实行世卿世禄的 。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在论述西周政治制度时说:“各种各样的官吏,大都是世袭的,世代享有特殊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杨宽著的《战国史》在论及西周的官吏情况时也说:“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里,世袭的卿大夫便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受一定的采邑收入,这就是世卿、世禄制度 。”
- 灞桥指示哪个时期的
- 西周分封制特点
- 白发演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 远交近攻是谁提出的_远交近攻的历史典故
- 南宋时期为什么不是以金为正统
- 曹操被称为“盛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三国时期,他的治世功绩有哪些体现呢
- 指一个时期在社会上盛行
- 瓷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 东吴后期政变
- 健康早餐菜谱,非常时期,快递现在都发货了吗?想买一些面包当早餐,有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