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三伏的第一天吗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三伏,而不是立秋就进入三伏 。
三伏天,一伏是十天,这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 。所以,划分三伏天,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为第一伏的开始天,一伏为十天;第二个庚日是二伏,二伏天数不固定 。
三伏则为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三伏也为十天 。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常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
  立秋就是夏去秋来的意思 。24节气之一,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一到,梧桐树便开始落叶,成语“一叶知秋”就是这么来的 。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
什么时候入伏第一天2022年7月16号是入伏第一天 。
入伏,是指进入“三伏”的意思 。民谚“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是说,“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了 。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
立秋与三伏的关系“立秋”与“三伏”是本不相属的两个概念,只因它们在时间上有重叠之处,所以,二者之间就建立了关系 。
它们的关系可以这样简要表述:作为节气之一,“立秋”是在公历8月8日前后,而“三伏”的“末伏”,也就是“三伏天”的最后10天,是在“立秋”之后,也可以说,“末伏”10天基本上就是在“立秋”时节里 。
因此,可以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交叉关系、重叠关系 。
若需更进一步了解这个问题,还请继续看下面的详情介绍 。
一、“立秋”是怎么回事“立秋”是我国24节气之一,在秋季的6个节气中排在第一个 。
所谓“立秋”,是指秋天从这一天就开始了 。“立”是开始建立、开始形成的意思,与立春、立夏、立冬的“立”是一个意思 。而“秋”的意思是指农作物成熟 。由此可见,立秋时节,是秋天的开端,是收获季节的开端 。
而“立秋”之后,还要经历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5个节气,然后才转入冬季 。
正是因为这是秋天的开始,所以还是处在炎热的夏季与凉爽的秋季的交替阶段,这个时节的最大特点就是还保留了夏季高温的“余威”,因为气温的变化不是断崖式的下滑,而是渐进式的下降 。
在“立秋”期间,一般来说是高温持续阶段,甚至还要高热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被人称为“秋老虎” 。可见,立秋时节还是属于高热阶段 。
然而,进入“立秋”,毕竟已经是进入秋天了,不管夏日的余威多么猛烈,但终究不会长久,而且总体趋势是向下的 。

立秋时节的昼夜温差也是较大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这样写道:“立秋夕,凉风忽至,炎暑稍消 。”这意思是说在立秋时节的晚上,凉风吹来,暑热有所缓解 。
一旦立秋过后,进入了“处暑”,那么,下降的气温是很明显的 。唐代有位诗人就说“立秋日后无多热”,还是很有道理的 。
二、“三伏”是怎么回事谚语说“热在三伏” 。的确是如此 。夏季最热的时间是在“小暑”“大暑”,相较而言,“大暑”更甚 。不过,由于惯性影响,“大暑”之后还有“秋老虎”,而“秋老虎”是在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当中 。因此,真正最热的时间应该是在“小暑”“大暑”“立秋”这三个节气之中,时间大约在40天左右 。
而这40多天的最热时间,古人给了一个专有名称,叫作“三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那“伏”是什么意思呢?“伏”本是指潜伏、隐藏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避暑” 。
那么,古人是怎么去解释这“三伏”的呢?这里,我要引用资料来说明了,然后再做点解释 。
《初学记》卷四载《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