笄年是指多少岁

笄年是指15岁,及笄,汉语词语 。亦作“既笄” 。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笄,发簪 。
女子及笄之年是多少岁?指女子满了15岁 。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 。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 。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
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 。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 。
古代女子及笄的年龄是多少15周岁 。
及笄,亦作“既笄” 。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 。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 。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
译文: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
《礼记·内则》为《礼记》的第12篇 。《礼记·内则》等篇可以作为反映周代历史的文献资料来研究周代的妇女地位 。商周妇女地位的比较可以说明,从周代开始,妇女地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化 。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
1、0岁
度:小儿初生之时 。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
2、1岁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开始学话 。
3、2岁
孩提:指1-3岁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
4、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
5、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
6、9岁
九龄:为9岁 。
黄口:十岁以下 。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
7、10岁
幼学:十岁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
8、12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
9、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
10、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
11、16岁
二八:为16岁 。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
12、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
13、24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
古代女子及笄是多少岁满15周岁 。
及笄是指女子满15周岁,同时,也可以将及笄视为古代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 。及笄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之中,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 。
女子古代年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