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对于这个现象 , 我想从我和我熟人社交圈来聊一下 。
在我的日常生活的社交语境里 , 始终都有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
当我们要群发红包的时候 , 或者给朋友们发个66.6、18.8之类的吉利数的时候 , 一定会用微信发 。但如果要相对大额的转账的时候 , 则经常会在微信里问一句 , 你支付宝多少 , 发给我 。这个现象特别耐人寻味的一点在于 , 互联网App在交互式设计中有这样一个说法是 , 多一步操作意味着流失一半用户 。
那么我们试想一下这个场景 。
你和朋友聊微信 , 他如果要给你转5000块钱 , 这个时候最直接的做法是直接在微信里转账 , 一步就够了 。
但为什么有相当多的人 , 会在微信里问你要支付宝账号(第一步) , 在支付宝里搜索你的ID(第二步) , 转账申请(第三步) , 实名审核(第四步) , 转账成功后嘱咐你查收(第五步) 。
更奇怪的是这两者之间的对比 , 为什么发几百块的红包大家都会用微信 , 但为什么涉及大额些的转账 , 却有很大一部分选择“曲线救国”的支付宝呢?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 , 因为红包和转账的定义 , 决定了这两种行为在人们心里锚定的位置的不同 。
不管是数字红包 , 还是传统的纸质红包也好 , 它的本质其实是社交 。而微信也正是靠红包的社交语境 , 从那时已经是巨无霸的支付宝身上 , 生生啃下了一块市场 。
而我们作为普通用户这种趋同的选择 , 其实实际上正是平台定位的折射 , 也就是说从用户的角度 , 很容易看出微信和支付宝这两个国民软件 , 她们的护城河都在哪里 。
微信是社交 , 而支付宝是支付 。
02
为了把这个话题讲的更清楚 , 我们稍稍回溯一小段历史 。
自从微信把社交这个泡泡吹大以来 , 尤其是以“红包“功能从支付宝身上生啃下一块蛋糕之后 , “社交为王”这顶帽子在中国的互联网圈就再没摘下来过 , 但凡是个互联网圈的公司 , 都想方设法的试图沾点社交的荤腥 , 好像只要是自己的项目有了社交的基因 , 恨不能母猪都能上树 。
那会儿的支付宝也没能免俗 , 一头扎进社交的陷阱中 , 秀了好几波非常迷的操作 。
今天这篇回答我不吹也不黑 , 那个阶段的支付宝 , 相当于放弃了自己最强的支付护城河 , 偏要跑到别人家池塘里沾一脚水 。
后来在2016年就出了炸翻互联网江湖的“圈子事件” , 那次相当于当头棒喝 , 把支付宝一拳头打醒了 。
我记得那个阶段 , 因为有了“社交为王”的加持 , 四处都是唱盛微信唱衰支付宝的段子 , 比如说最有名的一个是:
说咖啡馆里放ATM , 没人觉得奇怪(指微信做支付) 。
但ATM旁支起桌子卖咖啡 , 就显得很奇葩(指支付宝做社交) 。
这个段子之所以在当年流传的很广 , 是因为它的确用非常生活化的场景 , 击中了一些问题的本质 。
但我今天却想把这个段子翻新一下 。
在ATM旁边支起桌子卖咖啡的确是有点滑稽 , 因为ATM原本应该在银行的 , 对吧 。
那我们现在把脑洞扩大一下 , 如果ATM旁边不止于有银行 , 而是一座功能更完整的市民金融服务大厅呢?
这就是支付宝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 也是它在支付领域全新的护城河的所在 。
“社交为王”说到底是一个伪命题 , 这是因为社交语境和场景其实始终都是一个平面 , 谁先把饼摊到最大谁就是老大 , 说到底这是一个零和游戏 。
而市场上目前微信的独角兽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 。
而支付宝在支付服务领域 , 在做的事情是建立起一座大厦 , 这个体系是立体甚至是多维的 , 这不光需要在产品设计上投入更多的心思 , 在运营、数据甚至阿里的集团资源上 , 也需要更大力的倾斜 。
说到底 , 支付宝目前的产品逻辑是这样的:
除了靠高频次打开和高占用时常的咖啡馆模式之外 , 为什么不能试着在ATM机器旁边建起一座市民金融服务大厅呢?
- 曹操为什么要立曹丕
- 哈迪斯为什么怕天马座,《冥王神话》中睡神修普诺斯为什么敢对冥王哈迪斯发动政变?
- 制作油条为什么要用高筋面粉
- 新冠疫苗管用吗,为什么还有感染者
- 奶瓶为什么有两个刻度
- 油桃是什么季节有的啊
- 辽宁本钢为什么叫本钢,为什么叫辽宁本钢?
- 算命人怎么算的那么准,为什么有的算命的人,算的那么准?是巧合?是真本事?
- 精卫为什么叫精卫
- 英国为什么要脱欧,英国为什么坚持要脱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