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文学的对联有哪些

1、高山流水诗千首;清风明月酒一船 。
2、轻烟浓茶 , 共论鲁地春秋;重墨淡彩 , 齐绘楚天风骚 。
3、此生有缘 , 但赢得艳词几片;斯世何辜 , 只留取芳词数阙 。
4、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
5、书画堂百花齐放;文学殿绚丽多姿 。
求文学对联 , 越多越好为你奉上一部分 , 请参考: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指点江山春光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意标新二月花
遗失慕庄周 , 睡去能为蝴蝶梦
学诗类高适 , 老来始作凤凰鸣
绚言朱蓝文约为美
志在山水琴表其情
文学常识中的对联1. 文学知识——对联
因为你没有说清楚题目我就答了些关于对联的知识 。
.. 它始于五代 , 盛于明清 ,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千年前 , 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 。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 , 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 , 对偶严格精密 , 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 , 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发展而来的 , 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 ,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 , 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
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 到了五代 , 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
根据《宋史·蜀世家》记载 , 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 , 嘉节号长春 。” 。
宋代以后 , 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 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 , 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 , 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
到了明代 , 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 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 ,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 , 除夕前 , 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 , 并亲自微服出巡 , 挨门观赏取乐 。
从此 , 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 , 对联曾鼎盛一时 ,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 , 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
特点 1. 要字数相等 , 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 ,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 不多不少 。
2. 要词性相对 , 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 , 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 , 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 动词对动词 , 形容词对形容词 , 数量词对数量词 , 副词对副词 , 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3. 要平仄相合 , 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 , 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4. 要内容相关 , 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 , 不宜重覆 。
5. 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 , 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 , 优美动听 。分类 按用途分 *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
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 。(喜联) ,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
(寿联) * 挽联: 哀悼死者用 。如:著作有千秋 , 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 , 再来造福人群 。
*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 ,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 事事关心 。
* 自勉联: 自我勉励之用 。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