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幼仪的第二个丈夫是谁( 三 )


在徐志摩因意外离世后,善良的张幼仪还帮他照顾父母、帮他出诗集,甚至资助困厄的陆小曼 。
离婚后,张幼仪独居多年 。她从未想到自己还能再遇到什么爱情,也害怕再遇到爱情,因为这东西曾让她痛苦、绝望 。
她意志里有执拗之处,这种执拗让她成为事业上的女强人,却也让她抗拒外来的情感 。
解放前夕,张幼仪移居香港,结识了住在楼上的医生苏纪之 。
苏纪之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上海行医,后来到香港,和张幼仪一样,也是离异并带有子女 。苏纪之喜欢张幼仪身上的韧劲,人到中年,他只想和真正喜欢的人共度余生 。
1953年时,苏纪之鼓起勇气向张幼仪求婚 。张幼仪喜欢这位医生的真诚,但她顾虑自己的家人是否会同意他们的婚事 。
张幼仪寄信给她的儿子徐积哥哥,征求他们的意见 。儿子的回信情真意切,他说母前孀居三十年,殊少欢愉,若遇到合适的人,就抓住吧 。
在文末,儿子还写道:“母如得人,儿请父事”,这更让张幼仪感动不已 。张幼仪的哥哥们也都对这件事感到赞同 。
婚后,张幼仪将苏纪之的四个子女都视为己出,悉心照顾他们,和苏纪之两人则一直相濡以沫,余生在平淡和幸福中度过 。这样的幸福,徐志摩从没给过她 。
张幼仪也许在徐志摩的人生中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但她一生的精彩和传奇,是徐志摩望尘莫及的 。正如张幼仪自己所说:“人生从来都是靠自己成全”,无尽的痛苦可以是深渊,也可以是涅槃的力量,锦瑟年华,所有的哀乐不过都是由自己来成全 。
张幼仪:15岁结婚,22岁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她谋生也谋爱在新旧思想不断碰撞、风云变换的民国时代,产生了很多位优秀的旷世奇女子,她们有的出身大家、气质优雅,有的才华横溢、明媚倾城 。而每当谈及她们,我总会最先想起那个因为不幸的婚姻而被大家记住的女子 。
13岁订婚,15岁结婚,22岁离婚,离开徐志摩后,她谋生也谋爱,活成了励志剧中逆袭女主的模样 。
她是张幼仪,徐志摩的原配妻子 。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张幼仪可能只是一位旧时代的大家闺秀,端庄内敛,思想严肃 。
因为与徐志摩离婚,她变成了一个具有“原配滤镜”、楚楚可怜的人,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也是徐志摩追求自由恋爱道路上的阻碍 。人们觉得她有着一个悲剧的结局,是一个悲剧人物 。
然而我觉得事实并非如此 。
张幼仪,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1915年她十五岁,与徐志摩结婚 。
在她的一生中,所有不平凡的故事,似乎都是从她遇到徐志摩的这一年开始的 。
尽管,那些不平凡的故事中,有着让人痛心伤怀的悲伤过往 。
他们的婚姻,并不幸福 。
徐志摩大张幼仪四岁,从小学业优异,思想新潮、崇尚自由 。在徐志摩的眼中,面前这个唯唯诺诺,乡下土包子一样的女子,与他就像小脚与西服,并不搭配 。
然而,尽管徐志摩反对包办婚姻,却还是无法反对父母的安排,娶了张幼仪 。
或许是价值观不同,即使已经结婚,他们相处的却并不融洽 。
婚后不过几个星期,徐志摩便再次踏上异地求学的旅程,他与张幼仪聚少离多,只有假期才会回到硖石老家,四年时间里,二人相处的时间却不超过四个月 。张幼仪只有通过他偶尔的家书才会得知徐志摩的近况 。
然而,就算是书信中,徐志摩也鲜少问询她的事 。徐志摩往往会在家信的开头问候父母近况,之后再写一些自己求学时的事情,最后,会问一问儿子阿欢的情况 。一封信到了末尾,也没有提及有关他的妻子、他儿子母亲的只言片语 。
但就算这样,每次有信寄到,张幼仪还是会乐此不疲的在一旁陪公公婆婆一起看信 。她努力从那几行单薄的文字中,探听他的近况 。
张幼仪,“幼”有善良的意思,“仪”则代表端庄,正直 。
在十几岁花一样的年纪里,这个小女子却被困在庭院深深的徐家大宅里,侍奉公婆,照看儿子 。
许是性格使然,她并没有一丝怨言 。
父母当初给她取这个名字,原是寄托了美好的寓意,却不曾想到,即使有了这样一个好名字,好性格,却终究没能为她带来一段好姻缘 。
她的丈夫,并不爱她 。
或许是因为太想追寻理想中的自由,也或许是因为真的不爱 。一向待人温和有礼的徐志摩,是所有人的谦谦君子,却唯独对待张幼仪,狠心绝情 。
在长久的分离过后,在张幼仪二哥的提议下,徐家父母决定送张幼仪到欧洲与徐志摩夫妻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