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 ,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 , 特别注意动态描写 , 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 , 以动衬静的方式(“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 , 莲动下渔舟”“喧”为声 , “动”为动) , 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 ,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
17.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 , 不是孤立存在的 , 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因此 , 在写景状物时 , 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 , 周围的物 , 点面结合 , 烘云托月 , 使主体形象更丰满 , 更有特色 。
练习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 ,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 。两岸都是悬崖峭壁 , 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 , 像莲花 , 像海棠叶 , 像一挂一挂的葡萄 , 也像仙人骑鹤 , 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此句运用了多个比喻句 , 写出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 , 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 , 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 , 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 。却没想到 , 追求完美的我们 , 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 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
——句中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 , 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 , 分不出 , 是海侵入了山间 , 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 , 山呢 , 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
——运用拟人方法 ,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
D.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
——此句运用了借代的方法 , 句中用具体而又可感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却不可触摸的抽象精神 , 给人以形象、深刻的感受 。
[答案]B
[分析]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 , 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
第二种类型:主观表达题
就是提供语境 , 运用修辞方法造句、仿句及变换句式等 , 或者在现代文大阅读和诗歌鉴赏中考查 。
⒈在仿写变换句式中考查
与这类题结合起来的考查的最多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 。。对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 , 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 , 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 , 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 , 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这一类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形式 , 估计在2007年的高考中还会重现 。
研习3 读下列文字 , 在空缺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和句子 , 使前后句子协调 , 构成排比 。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什么样的心灵最明亮?什么样的人生最美好?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鲜花说 , 我开放的年龄千枝秀;_________说 , 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 , ___________;太阳说 , 我燃烧的青春四海光芒 。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排比句的仿写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弄清题目的明示信息与隐含信息 。题目要求前后句子协调 , 构成排比 , 这是明示信息;再审读所给句子 , 原文段的前四个问句已明示了下文回答时的陈述对象应该分别是“年龄”、“心灵”、“人生”、“青春” , 而且在回答的例句中 , “鲜花”对应“年龄” , “太阳”对应“青春” , 所以一、三两空所填的事物 , 应分别和“心灵”、“人生”对应 。从句式上看 , 第二空所填 , 应与上面相应句式照应;第四空所填 , 应与其下面相应句子的句式一致 。以上就是隐含信息 。仿写时不能脱离这些信息要求 。
- 语文双音节词是什么
- 语文说明文答题技巧
- x=1是方程吗
- 语文说明文论证方法有哪些
- 1118是什么单位
- 语文四字成语
- 蹦迪歌曲叫什么名字,857蹦迪歌曲叫什么
- 小年的风俗有哪些,过小年有什么风俗习惯?比如吃的方面,娱乐方面?
- 海马是海里的鱼吗,海马是鱼类
- mac是什么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