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立秋之夜如何理解

【郁达夫的立秋之夜如何理解】理解:二人走到一处三岔路口了 。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停,穿长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复慢慢地前进 。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你为什么不进这岔路回去?”
《立秋之夜》体现了东西方的不同,穿洋服的代表的是西方,穿长衫的代表当时的东方,那时的东方循规蹈矩,一直前行,没有丝毫的考虑,而西方则会停下来进行考虑,选择最适宜的,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旧中国的当权者的一种鄙视和愤慨的心情 。
郁达夫的《立秋之夜》如何理解理解:
二人走到一处三岔路口了 。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一停 。穿长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复慢慢地前进 。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
“你为什么不进这岔路回去?”
这里就体现了东西方的不同.那时的东方循规蹈矩,一直前行,没有丝毫的考虑,而西方则会停下来考虑一下,选择最适宜的.这也应该是作者对当时旧中国的当权者的一种鄙视或是愤慨
原文: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里 。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地响 。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 。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 。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侯 。马路两旁永夜不熄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 。
两人尽默默地在马路上走 。后面一个穿着一套半旧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纺绸长衫 。他们两个原是朋友,穿着洋服的是在访一个同乡的归途,穿长衫的是从一个将赴美国的同志那里回来,二人系在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都是失业者 。
“你上哪里去?”
走了一段,穿洋服的问穿长衫的说 。
穿长衫的没有回话,默默地走了一段,头也不朝转来,反问穿洋服的说:
“你上啊里去?”
穿洋服的也不回答,默默地尽沿了电车线路在那里走 。二人正走到一处电车停留处,后面一乘回车库去的未次电车来了 。穿长衫的立下来停了一停,等后面的穿洋服的 。穿洋服的慢慢走到穿长衫的身边的时侯,停下的电车又开出去了 。
“你为什么不坐了这电车回去?”
穿长衫的问穿洋服的说 。穿洋服的不答,却脚也不停慢慢地向前走了,穿长衫的就在后面跟着 。
二人走到一处三岔路口了 。穿洋服的立下来停了一停 。穿长衫的走近的穿洋服的身边,脚也不停下来,仍复慢慢地前进 。穿洋服的一边跟着,一边问说:
“你为什么不进这岔路回去?”
二人默默地前去,他们的影子渐渐儿离三岔路口远了下去,小了下去;过了一忽,他们的影子就完全被夜气吞没了 。三岔路口,落了天风,转起了一阵黄沙 。比较狂猛的风,呜呜地在高处响着 。一乘汽车来了,三岔路口又转起了一阵黄沙,这是立秋的晚上 。
作者: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 。三岁丧父,家庭窘迫 。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七岁入私塾 。九岁便能赋诗 。
1908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 。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蕙兰中学 。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毕业后被分发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 。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
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
《立秋之夜》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立秋之夜》是郁达夫创作的散文随笔类书籍,主要表达了他消极避世、精神苦闷、对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 。
黝黑的天空里,明星如棋子似地散布在那里 。比较狂猛的大风,在高处呜呜地响 。马路上行人不多,但也不断 。汽车过处,或天风落下来,阿斯法儿脱的路上,时时转起一阵黄沙 。是穿着单衣觉得不热的时候 。马路两旁永夜不熄的电灯,比前半夜减了光辉,各家店门已关上了 。
两人尽默默地在马路上走 。后面一个穿着一套半旧的夏布洋服,前面的穿着不流行的白纺绸长衫 。他们两个原是朋友,穿着洋服的是在访一个同乡的归途,穿长衫的是从一个将赴美国的同志那里回来,二人系在马路上偶然遇着的,二都是失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