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含有什么寓意( 三 )


月亮不仅本身给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 。翻阅《诗经》,我们会发现,月亮在诗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这从《东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证 。其中《东方之日》中以“东方之日”、“东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创造性的 。马瑞辰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诗传笺通释》)这对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 。如宋玉《神女赋》写美女:“其始来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光”,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它对我国以月喻美人、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绍兮 。劳心惨兮!”这是一首月下怀人的情诗 。诗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洁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传》注曰:“妇人有美白皙也” 。皎洁的月光使人联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艳,高悬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诗集传第七·陈风之十二》中评此诗曰:“此亦男女相悦而思念之辞,言月出则皎然矣,佼人则僚然矣,安得见之而舒窈纠之情乎?是以为之劳心而悄然也 。”傅绍良曾指出:“《月出》中的明月,便是诗人抒发其相思不得、愁闷难遣幽怨之情的自然背景 。”(43)我认为,此时月亮已不仅仅作为背景渲染了,在《诗经》时代,我们的先人已将许多情感寄托在明月中,月亮象征美、寄托相思,应该说是月亮的传统象征意义 。
其实,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中也有出现,而且,以月喻人还不局限于女性,漂亮的男子也可以用月亮来形容其美丽 。阿拉伯的著名民间神话集《一千零一夜》中就经常出现以月亮来比喻人的美貌 。例如《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中就有:“后来王后怀孕,妊娠期满,生下太子,如同十四晚上的月儿那样美丽可爱,就取名戛梅禄·审曼 。……他那柔和和妩媚的脸蛋,显得格外漂亮,象十四晚上的月亮那样美丽可爱 。……人很漂亮,像月儿一样美丽 。”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月亮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本文前面已说过,在《月出》这首诗中,月亮就已经用来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之情了,可见这一象征意义的渊源之久远 。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特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的确,纵观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题材有闺情、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 。而这些主题中,尤以爱情诗数量居多,成就居高 。这也许同月亮的原型象征意义——以月喻人美丽相关吧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游丈夫的闺情诗 。开头写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 。夜深人静,明月皎洁,流光透过罗帐洒在床上 。她一人独守空帏,寂寞凄凉 。因此这明月的流光便成了诱发物,引出她积郁内心的不尽愁思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二)中也有:“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岁寒无与问,朗月何胧胧”的借月抒情之句 。作者通过抒发秋夜月上窗棂时心中产生的孤独无偶的悲凉之感,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无限伤痛之情 。月亮的清晖照在诗人空荡荡的床上,诗人在床上辗转反侧,心中思念亡妻的情感不断加深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则把思妇的相思举动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思妇看到了月亮便勾起了心中的思念,因而无比烦躁,想把月亮拒之眼外,以免又勾起相思 。可是把帘子卷起来,月影还是赶不走,不停地拂走捣衣砧上的月影,但怎么拂它都在 。相思之情,无法排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则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来了 。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情 。杜甫在他的《月夜》中也曾写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的一开始是既突兀又形象 。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突然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超越常规,但仔细品味,却很有一番深意 。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思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想念自己,所谓“月圆人不圆”,这是夫妻离别后的共同感叹!诗人通过望月把自己真挚而凝重的相思之情流露无疑 。借月抒发相思之情的作品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南宋吕本中的那首《采桑子》了:“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作者写一位思妇,夜不能寐,独立江边楼头,对着一轮明月,产生无尽的离愁 。同是一轮明月,它有着皎洁明亮,南北东西,处处随人的特征 。它多么像一位忠实而多情的伴侣,如影随形,依依不舍 。可恨我的夫君,他却不能像这轮明月,总是离家别妇,远走他乡 。让我独守闺房,孤单寂寞 。在此词中,月亮在上片是正面形象,它温情脉脉,反衬出丈夫的浪迹天涯和自己的无穷别恨 。而词的下片,作者又从月亮的暂满还亏特征设喻,月亮此时又成了反面形象 。这位思妇从分离的经久,又想到欢会的短暂,夫妻恩爱,相对厮守的时间总是稍纵即逝,恰恰相反如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月之中,团团当空,能有几时?亏缺的月亮又正面衬托丈夫离家时长日久和离愁别恨的痛苦 。总之,女主人公思夫不得,便寄情明月,正比反比,俱是相思离愁 。L·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