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都督他究竟还能不能行?我猜最想知道这个答案的,对此思虑最多的,怕正是崇祯本人 。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在北京被捉拿,他不是马上被处死的,而是在击退清军侵袭后,在天牢又关押了长达数月之久 。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才以“擅主和议,专杀大臣(指斩毛文龙)”两项主罪名予以定罪 。这八个多月时间,再怎么也够崇祯左右权衡,反反复复思前想后,掂量清楚了 。
袁崇焕惨死,身后留下遗诗称:“身中清白人谁信,世上功名鬼不知” 。痛切之情,确实让人泪目 。
但很明显,崇祯既然反复考虑之后,依然决定要杀他,那就是已经完全不信袁崇焕能够五年平辽事了(这时还有三年)

文章插图
其实崇祯可以算最后知后觉的一人,按我所知晓情况,出于各种原因了解一些辽事的明官,貌似只有崇祯一个曾相信过五年平辽这句话,像做梦少年一般,以为有朝一日它说不定能兑现成真 。
明朝崇尚口才,爱讲大话的文人武士、显贵大臣,可以说比比皆是,一点不稀奇 。五年平辽这话之所以出名,也并不是因为袁崇焕说的,而是因为崇祯信过 。
讽刺的是,连袁都督本人都未必信,跟同僚讲起只说是“聊慰上意” 。不过崇祯元年(1628年)在殿前奏对这样隆重的场合,这个五年平辽的牛皮,就这么从他嘴里轻松地吹出去了,结果一个主宰着帝国命运,最不应该轻信的人,居然就这么信了 。

文章插图
回顾一下袁崇焕御前奏对的要点:
我方优势有十 。一、此时崇祯皇帝,英睿圣明;二、内阁基本由东林党组成,团结稳定;三、七卿也基本由东林党组成,能干;四、他袁崇焕自任统帅,可靠;五、户部供应粮饷;六、工部供应器械;七、吏部用人支持;八、兵部调兵遣将;九、言官不乱弹劾;十、兵略有效可行听起来有没有点道理?有,然而都是虚飘飘的口号而已,真的落不到实处 。光工部供应器械这一条,就全然的指望不上 。而反观皇太极的全国预算,没有袁崇焕辽东军费三分之一多,这就是传说中的放空炮 。
彼方劣势有四 。一、天命汗努尔哈赤败死在袁崇焕手下;二、皇太极新登汗位内部不稳;三、皇太极宁锦之战败在自己之手;四、后金统治区的汉人普遍不满
友军因素有二 。一、蒙古察哈尔林丹汗对后金不满;二、朝鲜国王李倧对后金不满
想起五年平辽这四个字的诺言,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就像个挂在树枝上苍凉的笑话 。

文章插图
说到这里,原谅要再啰嗦两句,这段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我一直同意金庸先生意见,坚信袁崇焕不是奸臣甚至叛臣,确确实实是一位大明忠臣 。但同时,我也认为他死得真心不冤,死因是坑蒙拐骗欺君误国 。唯一不忍心的,就是死法太过惨烈,让人难受 。
即便崇祯放他官复原职,再给他个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他也不可能平辽,两年之前,他肯定也做不到这一点 。
他不是一个战略家,他只是在忠实按照孙承宗制订的大方略,一步步向前推 。但对手不是木偶,是会动的 。辽东明军必需要一位绝对高位面的军事天才,才有可能拉近双方在野战上的巨大差距 。而袁都督只是一个意志坚定的战术执行者,缺乏战略层面的思考布置,完全不是皇太极的对手,还是差距很大的那种,大人欺负小孩那种 。

文章插图
尤其1629年7月,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金少了一个巨大的隐患,主动优势瞬间拉大到无法弥补的程度 。满清不断在蒙古、朝鲜、山西,进行有价值的运作,变化多端,当年年底,皇太极就引军绕道蒙古察哈尔部入关了 。
而袁崇焕呢,这位拥有皇帝无比信重,拿着百姓血泪军费支配大权的辽东一把手,他甚至都不知道对手的几万主力在干嘛,要干嘛 。直到清军打下边城,他才如梦初醒,仓促挥军勤王 。一比之下,简直可以用呆若木鸡来形容 。
袁都督干不了辽东一把手,坏了菜,但归根到底,错的还是不成熟而妄信的崇祯 。
如果崇祯当年没有诛杀袁崇焕,袁有没有可能兑换五年复辽的诺言?
我认为有可能,理由如下:
袁崇焕在崇祯元年的平台召对后给崇祯做出了五年平辽的承诺,时任云南道监察御史的毛羽健上了一份奏疏,题为《恢复虽无期招数宜早定敬发五问以质督师并听圣裁事》,
- 宠物驱虫需要注意什么,宠物怎么驱虫最好
- 为什么明朝在阉党魏忠贤手里没有灭亡,而是亡于明君崇祯之手
- 刘备最后归还荆州了吗
- 曹操未能一统天下
- 貔貅让人碰了如何净化
- 咋样用微信查询发票真伪
- 如果你有50万,你是考虑在老家造套别墅呢,还是去市里买房做个首付呢
- 如果俄罗斯宣布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给美洲出口核武器,美国会怎样做
- 在EXCEL不能插入新的工作表
- 汽车玻璃胶多久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