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则无鱼的下一句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原指因为水过于清澈而导致鱼儿无法生存,对自己要求宽松而对别人要求严格就导致就没有伙伴 。现通常用来表示某人不得对人或物要求太高 。
关于《大戴礼记》
《大戴礼记》是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礼制著作,是当时西汉为传习《士礼》而编定的参考资料汇集 。
【水清则无鱼的下一句】
《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但今仅存三十九篇 。其余的四十六篇,即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第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至迟在唐代已亡佚 。
       尽管如此,它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仍不可低估 。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研究中国早期儒学的基本资料 。
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 。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 。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
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并指责人们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
扩展资料: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出处:
东汉班固的《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原文: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
译文:《诗经》上说:礼貌是没有错误的 。为什么人们不敢讨论它?因此,据说当水清澈到极点时,就没有鱼了 。如果人们要求太高,就没有伴侣 。头冠挂在头冠前以遮盖视线;用黄丝塞住耳朵以减少听力 。
眼睛明亮而看不见,耳朵明亮而有听不见的声音,赞美大德,原谅小德,不要求一个人的仁完整 。
弯曲应该使他挺直身子,但让他自己去拿;让他舒服些,但让他自己去找;这是合理的,但由他自己去探索 。
也许圣徒的启蒙是这样的,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寻求并得到它 。如果你为自己寻找它,你将是聪明和伟大的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至清则无鱼
水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为人做事就是要取人之长,避人之短,求大同,存小异
求采纳
水清则无鱼,下一句是什么?下句是“人至察则无徒”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意思是:就是说水太清了,则没有鱼,人过于明察秋毫,就没有朋友 。
拓展资料:
出处:《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 。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 。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 。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 。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
译文:
虽然这样,但是怎么可以不致力自身 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在室内敲钟,声响传到室外 。鹤在深泽岛鸣叫,叫声传到天空 。如果能修养身心,哪里怕不荣耀!姜太公亲自践行仁义,七十二岁重用于周文王、周武王,得以施展他的建议 。受封于齐,七百年而不断绝 。姜太公这样的榜样,使后来的士人受到鼓舞,彻夜勤学,奋勉力行而不敢懈怠 。就像鹡鸰鸟又飞又叫 。古书上说:天不因为人怕冷就停止冬天,地不因为人厌恶险峻就停止广大,君子不因为小人喧闹反对就改变他的品行 。’‘天地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君子有恒久的德行;君子有正当的道路,小人计较自己的私利 。《诗经》 上说:礼义没有差错,为什么害怕人们议论?所以说:水清到极点就没有鱼,人太苛求就没有伙伴,冠冕前悬垂着旒,用来遮 蔽视线;以黄色丝绵塞住耳朵,用来降低听觉 。眼睛明亮还有看不见的东西,耳朵聪灵也有听不到的声响,嘉奖大德,赦免小过,不要苛求一个人的仁义完备无缺 。弯曲 的应当使他直,但应该让他自己得到它;使他宽舒,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但应该让他自己去探索 。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这样,要自己通过探索寻求而得到它 。自己探求而得到它,就会聪敏而且宏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