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年水氢汽车是永动机骗局或是水氢发动机的头条新闻难免有媒体和自媒体以讹传讹的嫌疑 。铝制氢和氢发动机的原理都成立,只是商业化成本下不去 。至于是否存在忽悠骗补或招商引资不当的问题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当事各方被如此群讽曝光,真相应该会逐渐大白的 。
氢气发动机技术不是新鲜事 。把氢气发动机装在汽车上作为动力也没啥可大惊小怪的,大的物流公司比如亚马逊公司都已经实际装备运营 。青年汽车上有灌氢气的阀门,说明这车上有个氢气发动机,至于是不是最好的技术,是否有潜在的知识产权的纠纷暂且不议 。
关键问题是氢气是怎么产生的 。催化产生氢气的成本居高不下,使得这类方法的商业化面临障碍,除非在低污染的条件下能够把整体成本降低到比内燃燃油发动机更低的水平 。
比如:用铝粉加水产生氢气就是个纯铝水解的过程的产物:2Al+6H2O==2Al(OH)3+3H2↑ 。所有的铝制品表面都有三氧化二铝薄膜,阻断了水与纯铝的接触 。所以技巧就在于如何让纯铝不断接触水,产生氢气后又把纯铝表面的氧化膜去掉,常用的是加入氢氧化钠 。所以实际的反应方程式是:2Al+2NaOH+2H2O==2NaAlO2+3H2↑ 。问题就来了,这铝酸钠是腐蚀性物质,可以回收作其他工业原料 。所以大家明白为何要在汽车上装个大箱子了吗?那是包括装铝材料及收集废料所用的 。如果不要回收废料,直接装个氢气罐就罢了,没啥新意 。更没有必要拉个箱子,直接依照铝氢发电原理作成充电桩,把车换成电池汽车也是个选择 。
我感到这个衍生物的回收很讲究 。成本降低可能与衍生物的价格补偿有关 。对于投料配方厂方讳莫如深,大概是与跟湖南工大的保密协议有关 。如果这个技术的确可以降低成本,青年同学和湖南工大突然被围攻就不简单的是羡慕嫉妒恨了 。希望湖工大真的有个秘密武器呀!
为何非要车载制氢?原因是氢气罐中氢的重量最高是5%,压缩氢有非常大的爆炸危险 。因此载氢燃料电池车的体积大而长,负重最多的是氢气罐体,不划算 。车载制氢成为可能的新选择 。但是铝制氢的技术是个瓶颈,必须突破成本壁垒 。所以那位Very Good书记第一次参观的是载氢燃料电池巴士,据说这种巴士已经在南阳和其他地方被公交系统采用,只是在充氢站的建设上进展缓慢,很多车买了不得不闲置等待 。地方加氢站建设不到位或费用太高,都使得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实际运营很困难 。这也是为何选择车载制氢与加氢和充电相结合的方案的初衷 。
说说氢气发动机:这是燃料电池应用的一种而已 。燃料电池(fuel cell)技术的发现比内燃机早,已有百年历史,这项技术是通过转换膜技术把富氢有机燃料如汽油、甲醇、乙醇、重油、乃至纯氢气直接转化成电流和水 。因为效率较高的内燃机的出现,燃料电池没有商业化 。最近20年燃料电池转换膜技术有突破性发展,对比内燃机技术的15%,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达到80%,为何?燃料电池是催化膜技术,不用通过燃料的爆炸燃烧!理论上纯氢燃料电池零污染排放,而且噪声极低,适合于潜艇!燃料电池可以集成化到一个拇指一样大,用几滴汽油可以足足滴为手机或手提电脑供电一天!这就是为何各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作商业化,并作为国家和国防战略的重点 。但至今氢或富氢燃料电池的推广的阻力仍在于转换膜的成本和寿命 。
厂方为何说进的是污水,排出的是可饮用水?出水和进水不搭嘎 。青年汽车的总工程师在面对媒体时左顾右盼而言他,拿了个空矿泉水瓶放在黑箱子下面的排水管下,说排出的水可以直接喝 。实际上,这正是燃料电池组的特点,即排出的合成水就是纯净水!而所谓“污水”或自来水进的是铝制氢系统 。
后来看到庞青年打开黑盒子秀燃料电池组的视频,据他介绍里面的大量零部件“都是进口的,国内生产不出来”,我觉得心里拔凉拔凉的 。那可以说烧了大量资本和时间作到这种程度,如果燃料电池的核心技术不是自己的,如果铝制氢技术和成本都过不了关,还要装到黑盒子里盖着,实在不咋给力,至少是眼高手低,甚至是大忽悠 。
这次报社小采访人员发文没走脑子,搞串了帮,不小心捅了马蜂窝 。估计这青年汽车公司的公关部总监要换人,报社和有关部门要被问责了 。呵呵 。
总结一下:青年汽车不是永动机,原理上没啥新奇,主要是集总核心技术和制造是否可以将总成本和环境污染大大降低 。降不下来,都是忽悠 。检验的关键是视频上厂房手里拿着的那个秘密铝箔密封袋,希望那真是中国人的关键技术!至于是否骗补,自有公论公道因果报应 。只靠群讽和发泄情绪不是发展的出路 。出路在于公平诚信创新实干 。
- s开头的是什么汽车
- 豹子头车标是什么品牌的汽车
- minivan是什么汽车
- aguar是什么汽车
- 三系是什么汽车
- n车标是什么汽车
- 飞度汽车安全座椅接口在哪个位置
- tlguan是上汽大众什么汽车
- 像盾牌的车标是什么汽车
- alphard是什么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