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电影观后感

影片一开始就安排了两个场景,一个是苏州河的对面是一条安静而又嘈杂的街道,像废墟一样形成了四行的荒凉的仓库 。显然,这条河的一端是充满希望和繁华的“天堂”,而另一端则是残缺不全、荒凉的“地狱” 。电影里有一个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就是白马 。白马的出现,在库房四行人的心中照亮了一道光明 。
白、新、亮和四行仓库的白、新、亮、黑与旧形成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四行仓库在黑暗、破旧、充满绝望的逆境中的一抹亮色 。它还象征着人们开始从对死亡的恐惧转变为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决心 。但终于,那纯真雪白的白马,身上沾满鲜血,一路奔驰,这难道不是人们用献血染成的希望吗?但愿自始至终都没有消逝,反而因为人们的英勇奋斗,不畏艰险更加璀璨,重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本片从头到尾,展现了我军数百人在四行库守卫四天的历程,见证了战士们由刚入关的稚嫩到成熟勇敢的蜕变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怕死的那一面,可是,当家国的破碎呈现在人们眼前时,一切惧怕都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是满腔热血 。
并且电影最后,接到撤退命令,在日军的猛烈炮火下,四行仓库的士兵撤离到对岸的途中,我们也看到对岸的人们都在密切注视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纷纷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个过程也是唤起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团结一致的高潮 。虽然退却似乎没有成功,但却带来了最成功的结局 。军人的气概,为中华民族的疾病打了一剂良药,只要有生兵冲出重围,就能唤起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群众的推动下,这种意识必然是大势所趋,而且必然会带来胜利 。


《八佰》读后感怎么写?【八佰电影观后感】思路:根据电影的情节展开,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写出感悟 。
《八佰》电影是历史基础上面的真实故事,八百壮士世人皆知,95年前,1937年10月,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第72军88师524团团副谢晋元率“八百壮士”进驻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天四夜 。
民族英雄谢晋元是广东梅州蕉岭县人,我们客家人,和我同属一个专区,可以说是我们的老乡,我为他感到自豪 。谢晋元于1925年,从国立广东大学(今国立中山大学)毕业,投笔从戎转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
《八佰》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残酷,我们中华民族因为日本人的侵略所承受的灾难 。我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人,看电影的过程中,热泪横流,特别是看到我们的战士视死如归,身上绑着炸弹往楼下跳的时候,我止不住我的泪水 。
抗日战争,我们中国人军队死了几百万 。就是因为有这些英勇的勇士,才有我们的今天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这些视死如归的勇士 。中国有八百壮士的精神,中国才不会亡,我们中华民族才不会亡 。
我记得以前有读过一本《世界战争史》,书中有序,其中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这个世界,平静安宁的时候不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 。中国现在经历了一些和平时期,但是战争危机始终就是在家门口,特别是现在,如果不居安思危,当战争来临时,可能就会措手不及 。95年前,一个小小的日本,就让我们中国大乱十年 。
《八佰》电影真实的再现了当时复杂的情况,河的一边是我军和日本人的殊死搏斗,另外一边是上海法租界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和平的生活依旧 。我唯一感到安慰的是,在和平的法租界,我同胞奋勇支援一河之隔的我孤军将士 。
电影八佰观后感怎么写电影《八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1937年,是中国风雨飘摇的一年;1937年,是中国山河破碎的一年 。
1937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战争 。正面战场上,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正规军,面对日军节节败退,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在布鲁塞尔会议上的外交失败更是让中华民国成了一叶飘荡在汹涌大海上的小船,随着海浪起起伏伏,毫无反抗之力 。没人知道中华民国的未来怎样,也没人知道中华民国的未来在哪 。
9月1日,新丰热电公司组织我们这些学员观看了刚刚上映的电影《八佰》 。故事就发生在1937年的中国上海 。沪松会战末期,国民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在与租界一河之隔的上海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 。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
面对日军多次狂风暴雨般的进攻,524团在团长谢晋元的指挥下,像是一颗坚韧的小草 。无论怎样的风雨,也无法让它真正低头 。524团的坚守就像是灯塔穿过海雾里的一点点灯光,为大海上飘摇的小船指出方向,为山河日下的旧中国送来了一丝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