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三 )


费先生认为乡土社会是没有法治的,但是,这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 。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 。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孔子两千多年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这就让我明白了,乡土中国的乡土性质其实是受孔家思想影响的,而且影响深刻 。
正因为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乡间看到坏的行为却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的建立起法治秩序 。所以,费先生倡导:“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 。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 。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讲到“无讼”这一篇的时,我看了之后觉得费先生思想很激进,看待现实中的一些诟病眼光很犀利,大胆地揭露社会上的弊端,让我很敬佩 。
“每个要在人生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 这就是教化权利的效应,是乡土社会中长老统治下才有的 。另外,“在我们客套中互问年龄并不是偶然的,这礼貌正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里相互对待的逃遁是根据长幼之序 。长幼之序也点出了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 。”有句谚语说的就是长老统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所以,长老统治对乡土中国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 。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关于“血缘和地缘”这一篇中,我学到了: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是说否定了空间的分离;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 。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 。最后作者总结:“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
最后一篇中说到:“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那么你就会会问到欲望是什么?费先生用孔子的一句话解释——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 。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 。”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欲望是合乎人类生存的条件的,认为这是自觉的文化事实,不需要计划,这就有别于现代社会了 。
乡土中国的情结是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底,是一种普遍的民族心理体验 。虽然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排斥拒绝这种情结,但是应当承认这种情结是传统文化作用的结果,是一种集体意识存在,并不会因为少数人的意识缺失和丢弃从而不复存在,而是将一直通过民族的血脉传承下去 。费孝通先生正是看到了或者说是深刻体验到了这种情结的力量,从而在社会学层面试图进行解析 。这大概应当是《乡土中国》里个人情感的显露 。
《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自然就离不开土地,而农业就离不开农民本身,农民就是作为社会的基层 。而在一般情况下,农民通常都被看做是土头土脑的乡下人,而中国的基层就是由这部分人构成的 。
【乡土中国读后感】我国的封建社会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经济基础的 。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就奠定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文化基础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相当宝贵的,因为那是他们生长,生存,发展的地方 。农民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是在土地的基础上,农民播种,耕田等都是要依靠土地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有些农产品的养殖可以离开土地而生长,实现无土培植,但这些技术受到一定的环境和文化的制约,在目前来看,这种技术是不能得到广泛使用 。这是因为目前中国的农民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对于这些高新技术的使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时,在中国的历史上,农业是离不开土地,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下人对于农业的无土培植 。由此可见,土地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