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张辽和关羽谁厉害

【三国演义张辽和关羽谁厉害】关羽
《三国演义》评点家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把关羽称之为“三绝”之一 。他这样地概括道:“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 。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 。心则赵抃香告帝之心,而磊落过亡;意则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严正过之,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 。”这可以说是对关羽的性格特征和性格行为作了生动的概括和说明 。威、义、傲,构成了关羽性格的三棱面,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面,就形成不了他的性格完整性 。他不是一介武夫式的勇猛,他的性格内涵和深度远不是停留在典韦、许诸等三国骁将的层次上 。毛宗岗所说的“极其儒雅”,就是说关羽深通《春秋),具备了足够的军事文化知识和素养 。因而,使得他的性格显得深沉,内蕴着一种潜在的严威 。这种严威具有令人心怯和望而生畏的震慑力量 。“临江会”上,尽管一言不发,只是按剑立于玄德背后,就凭那股凛凛威严所透射出的逼人英气,足以使周瑜心寒而不敢造次了 。他的堂堂外表就是其性格的外在显现:“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 。这决非鲁莽武夫的相貌,而是显示出力量和忠诚的肖像,获得了美髯公的雅称 。
他是“力”的象征 。他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的所有行为,集中到一点就是力度,谱写的是“力”的颂歌 。“温酒新华雄”,面对连挫大将,无法制胜的华雄,关公却以马弓手的低微身分,自告奋勇,“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何等敏捷;“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何等轻松!当众诸侯茫然失措时,关羽则已“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速度中显示出力度 。斩颜良时,“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来,凤目圆睁,蚕眉倒竖,直冲彼阵 。河北军如波开浪裂 。关公径奔颜良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 。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仍然是速度中显示出力度;以颜良的措手不及,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反衬出关羽所向披靡、莫之敢挡的神奇力量 。“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拴于马项之下” 。“忽地”一词何等传神!这一割首级的细节,画龙点睛地描述出关羽斩颜良,恍若探囊取物般的轻快;随后则是“飞身上马,提刀出阵”的动作,又恢复了他那固有的敏捷身姿 。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成为关羽独特的行为方式,也带来了他的力的表现形态 。“春秋”兵法精义表现在他身上,不是战略型的运筹,而是战术型的神勇和“力” 。潜在的爆发力在冲向敌阵的瞬间释放出神奇的能量,因而,他不是猛将,也不是骁将,而是一员良将 。在他身上,有着不凡的胆力,惊人的毅力,如单刀赴会,如刮骨疗毒 。“(关)公饮数杯酒毕,一面仍与马良弈棋,伸臂令(华)佗割之 。佗取尖刀在手,今一小校捧一大盆于臂下接血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 。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须臾,血流盈盆 。……公大笑而起” 。谈笑风生中是闲雅风范的显示,饮酒弈棋里是从容神态的表现,尽管血流盈盆,却不减豪迈气 。这些显然经过渲染的描述,把关羽的性格表现得出神入化 。单刀赴会,也是表现关羽性格的精彩情节 。这是吴国为索回荆州,安排的“鸿门宴”:“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 。”就关羽而言,如若赴会,不啻亲蹈龙潭虎穴;如若不往,“道吾怯矣” 。这便有了关羽单刀赴会的惊人之举 。“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 。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 。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 。肃如痴如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这里有胆、有识、有智、有力,是大将风采,英雄气度 。他的凛凛威风不仅张扬在得意的“走红”时期,而且在败走麦城、被擒俘作囚时,仍然威风不减,即使是身首异处,竟也余威尚存,如“玉泉山关公显圣”一节所描述的 。
谢请!微臣以为:
就史实而言,可以这么说,关羽和张辽不是一个层次的人物 。我说的层次不是指能力,而是从身份地位来讲,两个人并不在一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