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 二 )


蝴蝶
[ 现代·胡适 ]
两个黄蝴蝶 , 双双飞上天 。
不知为什么 , 一个忽飞还 。
【古体诗词意境那么美,为什么现在没人去写了而且传唱的为什么也那么少】剩下那一个 , 孤单怪可怜 。
也无心上天 , 天上太孤单 。
可以看到 , 脱胎于古诗词的白话文诗歌 , “还带着缠足时代的血腥气”(胡适语) , 但这些尝试对于文学史的意义是重大的 , 胡适之后一大批新诗作家涌现 , 他们有的从民歌民谣中汲取营养 , 如刘半农、刘大白;有的从西方资源中获取灵感 , 如周作人 。
此后随着一批诗人在诗歌文体探索上的不断努力 , 才实现了古诗词的真正“放足” 。
在这里附上我挺喜欢的徐志摩的一首小诗《偶然》:
偶然
[ 现代·徐志摩 ]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 
你有你的 , 我有我的 , 方向;
你记得也好 ,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新诗新的传统确立之后 , 旧体诗就开始退出历史舞台了 。当然 , 还是有人在创作古诗的 , 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都是很优秀的古体诗词 。
但当新诗发展越来越成熟 , 这个自由的形式似乎更适合表现我们当下复杂的生活 , 而古体诗离我们太远 , 我们也很少接触专门的培训 , 所以它只能落到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了 。
不用写
白话文运动中 , 陈独秀提出了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这段标语实际上说明了自新文学以来 , 我们的文学一个大的趋势 , 也就是向大众、向民间靠拢 。这个趋势沿着左翼运动、《延安座谈会上的讲话》不断深化 , 在市场化中走向媚俗 , 最终造成了我们现在的文学局面 。
从平民 , 到公民 , 再到人民 。“民”始终被不断推入文学活动的参与之中 , 艰涩的、难懂的古诗词、文言文早就没有了优势 。
从内容表现来看 , 古体诗有严格的格律限制 , 并不适合表现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 , 文言文透露出的雅致也与平实民间生活格格不入 。
古诗能描写出《小二黑结婚》里的辛辣幽默的故事吗?古诗能表现出《创业史》、《红旗谱》中复杂的阶级斗争吗?
古诗侧重抒情 , 但大众往往更期待生动的叙事 。而这些明明白话小说能带给我们更好的体验 , 那还写什么古诗呢?
王国维说 , 一代又一代之文学 。其实严格意义上的“古诗”真正的黄金年代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 , 唐朝之后 , “词”兴起 , 宋之后 , “曲”又流行起来 , 明清则是小说盛行 。
可见“古诗”这一文体形式的衰落并不是由此时始的 , 甚至也不是由新文学始的 , 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经慢慢开始从顶峰滑落了 。
我们这个时代 , 严格来说 , 是“古诗”由衰落走向消亡的时代 ,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白话文的兴起 。但同时 , 我们也要看到伴随着白话文兴起 , 白话小说在上一世纪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而后 , 随着传媒的兴起 , 影视行业开始大展宏图 , 别说用文言文写的古诗了 , 就连白话文写的现代诗很多人都不一定读的下去 。
不想写
小文所说的“不想写” , 是与古人的“想写”相对的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 古诗、文言文是令人头疼的存在 , 前一段时间很火的《清平乐》 , 每次范仲淹、欧阳修一出场就有无数求他们少写古诗文的弹幕刷过 , 可见古诗文在广大学子面前的不讨喜 。
但对于古人来说 , “写诗”却是一件乐趣无穷的事情 。一方面 , 写诗可以借机展露才华 , 另一方面 , 写诗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娱乐活动 。